基于认知处理和逻辑规则的语义演变.pdf
14页中国语文2014年第1期(总第358期) 基于认知处理和逻辑规则的语义演变 张秀松 提要本文在坚持语义构建论的基础上,从认知处理和逻辑运算的角度探讨词语的规则多义 性和其语义演变、短语或跨层组合的词汇化、实词的语法化、否定羡余结构的出现,从而为这 些现象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文章认为,基于[前景~背景]倒置、识解精细度变化等认知处 理和逻辑运算而形成的限定与排除的伴随关系、蕴涵定义律、限定箅子与全称量词转换律、 “总括一限定”之对立与转折关系的等价性、蕴涵式对存在量化的单向蕴涵,是上述现象得以 形成的认知一逻辑机制 关键词逻辑推演规则多义性限定排除总括转折蕴涵 1.引言 众所周知,词语常常具有规则多义性(regular polysemy)它们在共时平面的规则多义性 往往是其语义发生规律性历时演变的结果而且,如果某种规则多义现象不仅存在于一种语 言的不同词语之间,而且存在于不同语言的对应词语之间,则它很可能跟全人类共有的认知处 理或逻辑运算机制有关本文尝试以词语的规则多义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过词语的规则多 义性洞察其语义演变规律及词语发生规律性语义演变的语法后果——词汇化和语法化,进而 揭示作为语义演变认识论基础的认知处理和逻辑运算机制。
本研究将展示:第一,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变化,认知处理和逻辑运算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提高, 必然会发现外在事物之间的一些新关系,并最终通过词语的新义跟旧义之问的联系使之固定 下来第二,形式逻辑的很多定理是词语意义演变规律的直观表示本文所用语料均随文标 注出处未标注出处的,为笔者自拟 2.理论背景 本文倡导一种基于认知的(cognition—based)、动态的(dynamic)、对语境敏感(context— sensitive)的语义研究路子该研究路子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只见于瑞典等少数国家的学 者(如Allwood)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起,因认知语言学中长于处理话语义的心理空间理 论(后来发展为概念合成理论)学派的语义构建论兴起,该研究路子始渐受学界注意其特点 就是:把意义和概念基本看作认知现象,而不是看作静态存在,主张从对信息的认知处理操作 角度来研究意义,认为意义取决于对语境敏感并利用语境而进行的认知操作本文尝试探讨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语历史语义演变的专题研究” (20O9JJD74001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跨语(方)言视角下语气副词的语法化研究”(12YYC016)和江 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的资助。
本研究的选题缘起是读博期间在郭锐先生的语义分析课上受 到了启发《中国语文》匿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谢1 2014年第1期 ·61· 这些认知操作背后的逻辑运算机制 3.基于认知处理和逻辑规则的语义演变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认知主体对同一事物采取的观察视角(perspectivization)不同、关注 侧面(profile)不同、心理扫描方式(manner of scanning)不同、认识场景的精细化程度 (specificity)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识解(construa1)结果比如,U-A=A(即:从全集u中减去其 真子集A,得到A的补集A)这同一种集合运算,若把“得到A”感知为前景,把剩余部分感知为 背景,则认识到的是对A的限定(restriction,意即只有A中的个体才具有某属性),即把考察范 围从全集缩小到A上若把“减去A”感知为前景,把其余部分感知为背景,则认识到的是对A 的排除(exclusion,意即除了A中的个体以外的个体都具有某属性)可见,限定和排除是同一 认知框中两个相对的侧面,正如给予跟接受它们彼此伴随,对4的限定总是伴随着对A的 排除排除义和限定义相对立的概念基础是[前景一背景]配置方式发生倒置而引发的凸显侧 面的不同。
限定一排除”的对立为部分限定义词语(如汉语“只是、但(是)”、英语“but, only”)在[整体肯定+局部否定]或[整体否定+局部肯定]语境中语法化为转折关系连词(详见 §3.3)提供了认知和逻辑基础识解方式不同导致认识不同的现象在语言里的反映是,有些 多义词其不同意义之间的差别本质上是选择的视角、凸显的认知侧面、采用的扫描方式、认识 精细化程度等的差别下面详细论述 3.1限定与排除:基于[前景一背景]倒置而发生的语义演变 先看汉语史上“无非”的语义演变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八百词》, “无非”在现代汉语中是个限定义范围副词,犹“只,不过,不外乎”例如: (1)院子里种的 韭是凤仙花 上例中“无非”把具有“院子里种的”这种属性(记为P)的个体(记为X)限定在了凤仙花这个 集合中但“无非”和“莫不、无不、莫非”一样,原本是跨层组合例如: (2)伯乐学相马,所见 韭马者,诚乎马也《吕氏春秋·季秋纪》) (3)普天之下,墓韭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例(2)中“所见无非马者”的断言义是“所见到的没有不是马的”(即:所见到的不是马的事物 是没有的),推论义是“所见到的都是马”。
例(3)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断言义是“普天 之下没有不是王土的”(即:普天之下不是王土的地方是没有的),推论义是“普天之下都是王 土”所以,上两例中“无非、莫非”可用“皆、均”等统括性范围副词替换因此,“无非”从跨 层组合词汇化为范围副词的过程(即:没有不是>都)也是其语义中推论部分跃升为断言部分 的过程词汇化以后,“无非”的意义又继续发生演变(即:都>只)该演变以限定算子和全称 量词转换律为逻辑推导机制(详见3.2)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无非”经历的第一步语义演变 为便于说明问题,现将例(2)的真值条件义表示为如a所示的逻辑公式①对a进行逻辑运算 可以得到b a. ] [( H)&Be_Seen( )] b.V [Be_Seen( ) ( ∈日)] 从a到b的逻辑运算正是“无非”发生第一步语义演变所遵循的逻辑机制可见,“无非”中的 “无”本表示“不存在”,编码的是逻辑式a中的“ ]”,“非”表示“不是”,编码的是逻辑式a ①其中,j和V分别读作“存在,至少有一个”和“任何,所有”; 读作“不属于”;H代表HoMe,表示由 马构成的集合;Be_Seeri代表“为伯乐所见”这种属性; 、&、一分别表示逻辑上的否定、合取和蕴涵。
·62· 中国语文 中的“隹”,起排除作用②把个体x排除出集合H,就是把当前谈论话题限定在H的补集(日) 中而属于H的X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在例(2)中,所有具有Be—Seen(即“为伯乐所见”)这 种属性的个体都属于集合H(即:都是马)这样,词汇化以后“无非”编码的就是公式b中的 全称量词V的意义 r总之,“无非”以对排除式的否定来达到总括(从而进一步达到限定)的 目的其语义演变可以综合表示为:~排除一总括一限定 古汉语“非X即/则/而y”也是用排除式来表示限定义的其中的“非”也表示排除整个 格式把当前论域限定在了x和Y上比如,下几例中“非X即/则/而Y”都可以替换为“唯X、Y 而已”(在例(5)(6)中甚至町以进一步替换为“皆X、Y”) (4)齐国诸公子之可辅者,非公子纠即小白也《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5)……然且语而不舍,韭愚 诬也《庄子·秋水》) (6)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韭麦匝豆《战国策·韩策一》)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除”字句它也是通过对排除式的否定来达到限定和总括之目 的的比如,例(7)、(8)中“除了”引导的项目跟“除了”分句的后续分句所示项目基本或完全 相同。
因此,例(7):其实是说“除了萝卜白菜,别无他菜”,例(8)其实是说“除了写文章,别无 他事”换言之,吃的只/全是萝卜白菜,做的只/全是写文章 (7)这几天在西区食堂吃的 辽萝卜白菜,就是白菜萝卜 (8)小王这个把月 金工写文章,还是写文章 上文关于汉语“无非”、“非X即/则/而y”和特殊“除”字句的讨论表明,限定义可以用排 除式来间接表示反之,排除义也可以用限定式来间接表示换言之,排除操作不仅可以用排 除算子“除”等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限定式的否定来间接实现,因为限定的反面就是排除 比如,古汉语“非特、非直、非但、非独、微独、不独、不徒”、现代汉语“不但、不仅”都是从限定义 词语“特、直、但、独、徒、仅”的否定式(记作[Neg+only])演变而来的在[Neg+only]结构中, only表示对A的限定,在only A外再加上否定算子Neg,就执行了限定运算的逆运算(即排除 运算)所以,整个结构[Neg+only]可以替换为排除算子“除却、除了”比如,下例中“不但” 可以替换为“除了” (9)他丕但不帮忙,还站在一旁说风凉话你说我能不生气吗? 英语排除义连词unless也遵循类似汉语“不但”等词的演变路径(~限定一排除)。
unless本源 自on less than,而on less than仿自法语a moins que例如: (10)a.Jack will fail—unl—ess we help him.一b.[1ess than( 鱼 )J on[ ! 巳 ] (10a)可译作:除非我们帮他,否则杰克会失败其逻辑式是(10b)在(10b)中on意谓“当且 仅当”整个逻辑式表示“杰克不至于失败,当且仅当我们帮他”经过从(10b)到(10a)的重 新分析,表限定的Oil和表否定的less than形成的跨层组合on less than逐渐词 [化为排除义 连词unless汉英跨层组合“不但、不仅”、on less than的连词化表明:用限定算子的否定式来 表示排除意义的语用法一旦因为高频出现而被固化下来,就会引发原限定算子所在的整个结 构或结构中部分常项的词汇化 正是因为排除和限定是伴随关系,汉语“除非”虽因含有排除义语素“除”而直接表示排除 ②“非”起排除作用习见于古汉语比如,下两例是同经异译,“非”与“除”通用(胡敕瑞,2008) (1)自韭佛智,余岂能知唐·昙旷《大乘起信论略述》) (2)险佛智慧,无能知者。
陈·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第一卷) 2o14年第1期 ·63· (见例(11)),但问接表示限定(即“只有”义,如例(12))所以,在(13a)中“除非”尽管字面 表示排除,但实际表示对条件的限定13a)和(13b)真值条件义相等 (11) 一杯酒,何物更关身白居易《感春》) [表排除] (12)黯乡魂,追旅思,夜夜 进好梦留人睡范仲淹《苏幕遮》)[表限定] (13)a.险韭下雨,我才会请假 b. 直下雨,我才会请假 吕叔湘(1990)分析说,“除非”大概是由“非……不……”格式里的“非”和“除……外”格式里 的“除”这两个词凑合而成该分析表明,在跟“除非”分句搭配的分句中应当有跟“除非”相 呼应的否定词事实确实如此例(13a)也可以表述成: (14)险韭下雨(S ),我丕会请假(S:) 上例中“除”和“非”,作为起排除作用的算子(exception operator),共享一个操作对象,即s 所 示命题“下雨”(记作P );否定算子“不”操作的对象是s 所示命题的逆命题,即“我会请假” (记作P )由于“除”和“非”都起排除作用,共享一个操作对象,因而可以去掉其中一个而不 影响句义的表达③。
换言之,例(14)可转换成“除了下雨之外,我不会请假”或者“不是下雨, 我不会请假”可见,“除非”中的“非”只是排除标记而非否定算子那么,为何(13a)和 (13b)真值条件义相等呢?因为“除非”中的“非”在起初确实是个否定算子除非s ,s ”本 表示“如果排除了P ,则非P:”,即“如果不P ,就不P ”其逻辑式可表示为: p 一 P 根 据假言易位律,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