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焦点问题促深度学习.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163520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15.3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焦点问题促深度学习    李华平 李玲问题能引发思维、推动思维思维是平面滑行,还是纵向运动,取决于问题的质量实践证明,焦点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作纵向运动,使学生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相互转化,促进学习向深度发展一、语文焦点问题的含义阅读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指的是关系全文理解的关键问题、带动文本全篇理解的核心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具有影响其他问题解决的辐射功能课堂上,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思维进而推动思维发展,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焦点问题有了焦点问题,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持续进行,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语文的焦点问题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借助提问准确理解文本的问题语文学科的问题设置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一环,是训练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载体教师首先要确保所提问题的专业性,不能脱离学科立场,更不能脱离教学文本,而要确保问题设置的方向正确,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学科问题就是关于语文听、说、读、写方面的问题无可否认,学科问题是学科思维的引擎,语文问题便是语文思维的引擎语文焦点问题是语文领域内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问题,重点是“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该怎样读?”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思维品质语文思维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语文问题驱动其语文思维的发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眼光看待语文问题,站在语文立场上思考语文问题,用语文方法解决语文问题二、语文焦点问题的功能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弊病在“满堂灌”课堂上,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极其被动,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语文思维的发展;在“满堂问”课堂中,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学生看似在思考,但由于教师问得太琐碎,反而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分散与思维方式的割裂,难以达到思维的深度发展倪文锦教授曾指出:“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必须与‘满堂问’反其道而行之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出语文的焦点问题而要检验语文焦点问题是否有效,需看语文焦点问题的提出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否促进学生思维作纵向运动,能否让语文课堂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互动统一1.激发认知冲突一般认为,认知冲突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新情境之间无法相融的矛盾认知冲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要善于预测学生之间、学生自我前后阶段可能发生认知冲突的地方,精准“埋下”问题。

      这样的问题就是焦点问题笔者在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希望拥有简单、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愿“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愿为“陌生人”热情祝福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幸福的人、心胸宽阔的人他不仅想自己得到幸福,还愿与亲人分享幸福,并祝福“陌生人”生2: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给河、山取名字是因为他有快乐的心情生3:我认为诗人不幸福、不快乐,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呢?很明显,今天并不幸福,并不快乐上述教学片段,笔者设置了一个语文焦点问题:希望拥有简单、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愿“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愿为“陌生人”热情祝福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学生认为诗人幸福,一些学生却认为诗人并不幸福截然不同的初步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2.促进思维纵向运动思维的纵向运动指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的运动语文焦点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思维摆幅,避免学生思维平面滑行,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笔者在执教《背影》时设置过这样一个问题:“八年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不写,这几年中‘我’也没写,为什么一看到父亲这封信,‘我’就写了呢?父亲这封信有什么神奇之处?”这个问题就是焦点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反常之处”进行思考,挖掘出这个反常之处所隐藏的深层意蕴,促使学生思维作纵向运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让学生在自我比较、质疑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原有思维的局限,从而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3.促进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互动统一活动是教学的基本要素,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动起来,并通过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机制来实现深度学习;问题也是教学的要素之一,通过问题带动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语文学习中,通过语文焦点问题促进学生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互动统一,能促使语文深度学习的发生如何通过设置焦点问题来实现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的转化呢?教师提出要求是内部活动外化的开端,学生把教师的要求转换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分析问题的条件、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并进行操作,则是语文知识的外化笔者执教《北冥有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师:请大家想象那个想象着的人(作者)的状态他在写鲲鹏的时候,是什么神情?当时是一个什么环境?他做了什么样的动作?他有没有说什么话?生1:作者可能正面对大海,大海的汹涌澎湃让他自然想到鲲鹏的气势生2:我想象作者写鲲鹏前,喝了一点酒,来到高冈上大风吹起了他的衣襟,作者感觉自己与天地浑然一體了,就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文章教学片段的焦点问题是“想象那个想象着的人(作者)的状态”,笔者又将其分解为几个具体问题,旨在引领学生把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转化。

      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成功实现了内部活动的外化焦点问题对外部活动的内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如此三、语文焦点问题的确定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都要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品质的提升语文焦点问题的设置如果不能指向上述能力,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1.根据学情与教材特点确定语文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不是师生间的单向传递,而是建立在学习者自身原有知识体系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学情是语文焦点问题确定的重要起点基于此,语文焦点问题的确定不是随意的,首先要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来确定笔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我是怎样预习的?我读懂了吗?我发现了什么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怎样预习的”指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考查;第二个问题“我读懂了吗”指向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这一问题考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第三个问题“我发现了什么问题”指向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检验以这三个问题为起点能够检测学情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问题反馈的信息是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层面,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还很模糊和片面。

      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将本课的语文焦点问题确定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即如何理解“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2.根据文本体裁确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抓住教学重难点,把解决教学重难点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透彻理解一篇文本,必须明确文本的体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文焦点问题的设置,教会学生从“学一篇”到“学一类”笔者在执教《背影》时是这样处理的:师:学习一篇文章,目的不仅是学习这一篇,还要学习这一类请说一说:这是一篇       (体裁)文章,并说明理由生1: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章先写父亲的背影,中间多段详写父亲的背影,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情,这就是叙事抒情散文生2:我觉得是回忆性的描写父爱的散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描写对象,表达父子情深师:看来是“散文”无疑了那么,文章是侧重叙事,还是侧重抒情呢?生3:我认为是侧重叙事师:这个“事”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父亲,我们将这一类文章称为写人叙事散文如果你来写这类文章,你准备抓哪几个方面?生3:首先思考主要写什么人,这个人有怎样的特点和形象,再思考写这个人的什么事,就是作者和他发生了什么关系,最后思考文章表达的主旨师:把你的话提炼成三个字,你觉得是什么?生3:“人”“事”“情”。

      上述教学片段通过确定焦点问题“这是一篇(体裁)文章”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散文最重要的几个抓手,发现阅读散文的规律——抓住人、事、情语文思维的规律很多,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师的职责就是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常见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发现规律,把教师的作用降低为“奉送真理”的使者要让学生学习走向深入,教师必须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3.根据结构与形象确定文本的结构和形象指文本“怎样写”的具体表达形式经典文本,往往是作者精心营构而成的,包括对谋篇布局的筹划、表达技巧的运用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点”,其文本结构和特点都不同因此,针对文本特点,教师提出的语文焦点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结构和特点《与朱元思书》第1段的末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起下文中的第2、3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焦点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文章是如何体现‘独绝’的?”这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和特点来确定语文的焦点问题《礼记·学记》中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善于提问的人会像木匠一样,先砍易砍之处,后砍关节部位,让问题一步步迎刃而解。

      以下是宁鸿彬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的课堂提问片段:师: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用“一个 的皇帝”的句式给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生:可以随便填吗?师:对!你怎么想就怎么填宁老师提出了本文的焦点问题,即探讨本文的人物形象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就是皇帝的人物形象,宁老师强调“你怎么想就怎么填”激活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确定这样的语文焦点问题,学生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4.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材编写逻辑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外现思维发展逻辑是思维由低到高、环环相扣、层层递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意图,遵循学生思维发展逻辑,设计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联想的神奇”本诗的焦点问题可以设置为“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与想象的?”作者想象力丰富,在写作中多次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构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多种思维方式,如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焦点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李玲,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