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18章 国际货币体系1870-1973年.pptx
45页第十八章国际货币体系:1870-1973年本章的结构 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部平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质转轨 提要本章的结构引言 这种开放经济下的内在相互依赖关系有时使得政府在实现诸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等目标时更加困难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取决于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和汇率体制 本章主要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如何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影响 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 在开放经济下,政策制定者们需要根据两个目标:内部平衡 要求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 外部平衡 指一国既没有陷入赤字危机也没有过度的盈余 国内平衡: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资源利用不足或过度使用都将导致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为了避免价格水平的不稳定,政府必须: 防止总需求相对于它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发生大的波动 确保国内货币供给的增长不会过快或过慢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 外部平衡:经常项目的最优水平外部平衡没有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来衡量对外交易。
商品交易能形成宏观经济问题取决于几个因素: 特定的经济环境 世界局势 管理对外经济关系的制度安排经常项目过度赤字引发的问题: 它们有时是因为政府政策的误导所带来的高消费而产生的 它们会破坏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贷款危机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经常项目过度盈余引发的问题: 意味着对国内工厂和设备投资的减少 对于债权人收回他们的资金会产生潜在的问题 从政治角度考虑是一个不利因素 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用本国储蓄获得较高水平的国内投资和较低水平的外国投资:征税更简单减少国内的失业人数能够获得有益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年 金本位制的起源金本位制起源于以金币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恢复条令 (1819) 标志着金本位制的正式采用 与此同时也宣布废除了长期以来对金币与金条从英国出口的限制 1900年的美国的金本位制法案建立了美元和黄金的联系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年 金本位制下的外部平衡中央银行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黄金与通货之间维持官方的平价关系 他们采取措施使金融项目中的非储备部分的盈余(或赤字)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赤字(或盈余)的总和保持一致。
当经常项目余额、资本项目与金融项目中非储备性资本余额之和为零时,该国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许多政府对经常项目抱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年 物价硬币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最重要的有力机制 黄金流动伴随着赤字和盈余引起价格的变化,进而会减轻经常项目的失衡使所有国家恢复外部平衡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年 金本位 制下的“游戏规则”: 神话与现实在赤字(或盈余)时变卖(或购买)本国资产的措施 这些规则增强了金本位制下固有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有效性 事实上,按照这些规则扩张黄金储备,对于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激励作用 各国经常采取与游戏规则相反的行动并且冲销黄金流动 金本位制下的内部平衡金本位制体系在维持内部平衡方面并不总是那么成功 举例来说:美国的失业率在1890 1913年之间平均为6.8%, 然而在 1946 1992年之间却低于5.7%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被搁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严重动荡补偿性支付引发了欧洲一段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德国的物价指数由1919年1月的262上涨到1923年12月的126,160,000,000,000 ,上升了4815亿倍 金本位制的短暂“恢复” 1919 美国恢复金本位制 1922 一些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通过了一项全面恢复执行金本位制的行动纲领,并同意各国中央银行紧密合作,共同配合实现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的目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1925 英国恢复金本位制 1929 大危机开始后不久就发生了世界范围内银行的破产 1931 由于外国英镑持有者对英国维持英镑价值的承诺失去了信心,迫使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 世界经济的崩溃许多国家在大萧条中损失惨重对国际贸易与国际信贷的限制,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些以邻为壑的政策遭到了外国的报复行为,并且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崩溃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所有国家的境遇都有可能得到改善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蓝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 图 18-1: 1929-1935年工业生产和批发价格指数的变化 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很早就放弃了金本位制,并采取了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使他们在大萧条中产出下降不大。
而坚持金本位制的法国和瑞士等国家的产出则大幅度下降图中纵坐标是1935年的工业产值(以1929年产值衡量的百分比);横坐标是1935年的价格水平(以1929年价格水平为100%)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1944年7月,44国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建立了一种固定汇率体系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并且把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向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提供贷款要求货币的可兑换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目的与结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致力于在该体系中融入充分的灵活性,允许各国在不牺牲国内平衡目标与保持固定汇率的基础上有秩序有步骤地实现外部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有两大功能来促进外部调整中灵活性的实现: 融资便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指的是该组织对于其成员中大额借款国的国内政策实行的监督 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可兑换性可兑换货币 该种货币可以自由地与外币进行兑换例子: 美元与加元在1945年实现了可自由兑换一个拥有美元的加拿大居民可在美国境内购买商品或把美元卖给加拿大中央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仅要求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实行货币的可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部平衡 外部平衡的新定义“美元短缺”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第一个10年) 主要的外部平衡问题是获得足够的美元来支付从美国购买的必需商品马歇尔计划 (1948) 美国计划向欧洲国家拨款以帮助缓解这种美元严重的短缺局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部平衡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危机经常项目的赤字和盈余问题由于私人资本流动的增加而呈现出更为特殊的重要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有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可能会被视为出现了“根本性失衡” 经常项目存在大量盈余的国家,市场可能认为其货币有升值的倾向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为了描述一个国家(美国除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如何实现其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假设:R = R* 保持内部平衡如果P* 与 E 长期固定不变,内部平衡仅需满足充分就业即可假设投资是固定的内部平衡条件: Yf = C(Yf T) + I + G + CA(EP*/P, Yf T) (18-1)短期内影响总需求与总产出的政策工具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图 18-2: 内部平衡 (II)、外部平衡 (XX)和经济不协调的四个区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区域1:过度就业,经常项目盈余区域4:就业不足,经常项目盈余区域3:就业不足,经常项目赤字区域2:过度就业,经常项目赤字1XX(CA=X)H(Y=Y)汇率,E财政宽松度(G或T) 保持外部平衡这些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经济中的外部平衡呢? 我们假设政府有一个经常项目盈余的目标X 。
外部平衡要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汇率变动来保证下面这个等式成立: CA(EP*/P, Y T) = X (18-2)为了在货币贬值时经常项目的余额保持在X ,政府必须增加购买或减少税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支出-变动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点1 (在图 18-2)显示了使经济处于政策制定者的理想水平上的政策组合支出-变动政策 使经济达到点1的财政政策 它改变经济中对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水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支出-转换政策 相应的汇率变动 它对需求的方向产生影响,使需求在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进行转移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平衡需要同时使用支出变动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财政宽松度(财政支出 或税收 )汇率, EXXII 图18-3: 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手段13带来内部和外部平衡的货币贬值24带来内部和外部平衡的财政扩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美国有责任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在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上,保证外国的中央银行可以此官方价格将它们所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许多国家往往更愿意持有它们所积累的美元,因为这是一种生息资产并代表了一种国际上通行的优秀的货币。
信心问题外国所拥有的美元储备会增加直到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量而且美国无力偿付 特别提款权 (SDR)一种虚构的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适用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不过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图 18-4: 1964-1972年美国宏观经济数据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a)政府购买增长率(%/年)图 18-4: 1964-1972年美国宏观经济数据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b)通货膨胀率(%/年)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图 18-4: 1964-1972年美国宏观经济数据(c)经常项目盈余(单位:10亿美元)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图 18-4: 1964-1972年美国宏观经济数据(d)货币供给增长率(%/年)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通货膨胀的加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欧洲各国也出现了通货膨胀加速的状况 储备货币发行国加速其货币增长,会自动导致外国货币增长率的加速和通货膨胀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初的崩溃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 表 18-1: 1966-1972 年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国家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英国3.62.64.65.26.59.76.9法国2.82.84.46.55.35.56.2德国3.41.42.91.93.45.35.5意大利2.12.11.22.85.15.25.3 图 18-5: 国内物价水平P* 的上升对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影响财政宽松度(财政支出 或税收)汇率, EXX1II11距离 = EP*/P*II2XX22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 表18-2: 1968-1972 年联邦德国货币供给与国际储备的变化(%/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增长率19681969197019711972货币供给6.4-6.38.912.314.7官方国际储备37.8-43.6215.736.135.8提要 在开放经济中,政策制定者们力图保持内外部平衡。
金本位制下拥有一个有力的保证外部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物价-硬币-流动机制 1918年后试图恢复战前金本位制的努力并不成功 1929年之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大萧条,恢复的金本位制又崩溃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受阻 提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缔造者们希望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为了同时达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就需要采取支出-变动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 美国面临着一个特殊的外部平衡问题信心问题 美国在20世纪6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