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名曲简介.pdf
8页古琴名曲简介古琴名曲简介 古琴曲《鹿鸣》 《鹿鸣》 ,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 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 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 蔡邕{琴赋}、 (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苟 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 《送杨少 尹序》 ) ,宋朱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 ( 《仪礼经传通解》 )明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 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 系,尚待研究 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 ,琴曲又名广棱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 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 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明代宋濂跋《太古 遗音》则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这些,从正反两面说 明此曲对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反抗性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 奇秘谱》 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 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 “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 政刺韩王曲》 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 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其中头尾几 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 和大曲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商调“为本曲所独有 古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琴曲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 ,解题说: 晋代的“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中泛 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 ,用以表现梅花高 洁安详的静态另有急促曲调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 动态各段多以共同曲调作结 古琴曲《乌夜啼》 《乌夜啼》 ,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 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谱》 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 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争巢“等 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 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 ,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国内有 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公元 494-590 年) 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 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 朝时期流行碣石舞, 《南齐书乐志》说:“《碣石》 ,魏武帝辞, 晋以为《碣石舞》 ,其歌四章。
现存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有可 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至于《幽兰》 ,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 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 内容为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 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吻合 《幽兰》有多种传本司马相 如在《美人赋》中就有“抚弦为《幽兰》 、 《白雪》之曲《琴操》 中也有孔子自伤不逢时而作《猗兰》的记载现存琴谱中另有 《猗兰》或《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其 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大胡茄》 《大胡茄》琴曲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 康士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 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 ,称《大胡笳鸣》和《小胡 笳鸣》 初唐琴坛流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就是以这两曲著 称以后董庭兰继承这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在《听 董大弹胡笳声》中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应即指《大胡笳》 ,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正是十 八段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 毫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 ,琴曲传为伯牙或刘涓子作唐代即有此曲 目(见《碣石调幽兰》谱后) 存谱为八段。
描写碧涧潺潺,枕 流漱石之趣,见于《琴谱正传》 、 《西麓室琴统》等琴谱 古琴曲《离骚》 《离骚》琴曲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辞所作在屯新唐 书艺文志》中记为九拍,流传中分为十一拍和十八拍两种 : 《神奇秘谱》采用了后者,每拍都以屈原的诗句作题,曲意怨 愤深邃 《琴学初津》 在本曲的后记中说: “始则抑郁, 继则豪爽 “ 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 唐代歌曲, 今存古琴歌谱 歌词据王维的 《送 元二之安西》一诗并有所发展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 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唐、宋以来,曾有多种唱法,现 存琴谱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最初 见于明代的《新刊发明琴谱》 (1530) ,经清代的《琴学入门》 加工后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 (1491)的 一类,在明代也较流行,全曲残存八段,只在第一段用了王维 原诗这六种类型的词,曲和曲体结构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 调却大同小异,表明是同一渊源,一脉相承的当代作曲家王 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原谱载《琴学入门》 )改编为 合唱曲,并灌有唱片 古琴曲《捣衣》 《捣衣》 ,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 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 、 《秋 院捣衣》 。
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太古 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 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 《平沙落雁》 谱本: 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 《徽言秘旨》(1649 刊行) 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 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 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 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 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 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 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 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 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 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 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 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 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 (1931) ,曲体 小型。
无词 曲情: 《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 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 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 徐陵 《关 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 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 曲体小型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 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 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 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 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 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 《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 至于现时国内琴人 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 ,和以上三古谱 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 (1644)里 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 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
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 (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 宜幽“.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 (1425) ,续见于明 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 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