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与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原由探究.doc
3页香港与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原由探究=“news_bd”> 所谓怀旧,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对过去的缅怀与向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对 过去的怀念美国学者詹姆逊认为,怀旧就其本质而言是作为 对于我们失去的历史性,以及我们生活过正在经验的历史的可能性,积极营造出来的一个症状,是力图重现 ‘失落掉的欲念对象’如其在分析美国 怀旧电影时提出,怀旧电影正是将各种它认为有关的虚幻形象、风格涵义及时尚特征用一种拼凑的手法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过去,一种与历史无关的过去因此,在怀旧电影中,我们并非缅怀历史本身,而是在消费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形象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香港和内地电影界出现了大量关于 20、30 年代上海的旧上海题材电影,众多学者将其称之为 上海怀旧电影电影界兴起的这股旧上海风潮与文学作品中的上海怀旧之风及国内外文艺理论界兴起的 海派风格研究等潮流互相呼应,成为十分值得注意的文艺现象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电影新作》曾开辟了 上海题材专题讨论,针对同一年出现的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月》《人约黄昏》三部关于 旧上海的影片进行了探讨,大多数学者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香港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兴起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一般认为,电影界出现的这股 上海怀旧电影风潮缘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内地较有影响力的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旅美画家陈逸飞将目光同时投向了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旧上海,先后拍摄出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 1995 年) 、《风月》 ( 1995 年) 和 《人约黄昏》 ( 1995 年) 三部旧上海题材电影实际上,仔细梳理一下这类题材影片,我们可以发现,香港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出现源起时间远远早于内地,影片数量亦远超内地从 80 年代开始,香港武侠片宗师张彻便拍摄了以 30 年代旧上海为背景,表现兄弟情义、江湖恩仇和民族大义的商业类型影片 《上海十三太保》 ( 1981 年) ,随后又于 1986 年拍摄出了以旧上海黑帮为表现题材的影片 《大上海 1937》这两部影片只是以处在战乱中的旧上海作为历史背景,影片所描绘的依然是张彻武侠片中自虐式的英雄世界此外,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徐克和许鞍华导演也于同一年 ( 1984 年)拍摄出了两部旧上海题材电影,即许鞍华的 《倾城之恋》和徐克的 《上海之夜》。
进入 90 年代以后,香港的旧上海题材电影更是层出不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出现了许多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优秀之作严浩导演首当其冲,1990 年拍摄了由三毛作品改编的影片 《滚滚红尘》许鞍华在时隔 13 年之后又将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 《十八春》改编成电影 《半生缘》 ( 1997 年) 而关锦鹏则将对旧上海的迷恋发挥到了极致,先后拍摄了 《阮玲玉》 ( 1992 年) 、 《红玫瑰与白玫瑰》( 1994 年) 、《长恨歌》 ( 2005 年) 三部旧上海题材电影王家卫拍摄的 《花样年华》 ( 2000 年) 虽然描写的是到了香港之后的上海人的爱情故事,但是片中弥漫的旧上海气息分明呈现出了他对旧上海生活的记忆与想象,片中出现了大量典型的旧上海生活情景 仔细探究起来,香港电影界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兴起并非出自偶然,而是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这一根源首先源自于香港对自身身份的探寻与认同很多学者将香港和上海的关系定义为一种源远流长的 双城关系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香港和上海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透过香港来了解自身的优越,而香港则从上海的发展进程中学会了如何使自身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会城市。
进入 80 年代以后,香港作为英国的 皇冠殖民地,经济上呈现出腾飞状态,一系列大型公众设施工程的启动和文化活动的兴盛使得香港不仅替代了上海甚至还超越了上海,同时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上海重新塑造自身身份的模型香港和上海犹如相互映照的两面镜子,彼此映现自身而又相互成为对方眼中的 他者换言之,80 年代的香港无论是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上海,因此,对于香港这样一个缺乏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似乎只有从 20、30 年代旧上海所处的国际性地位中才能看到自身的影子,寻觅到自身的未来发展之路 二、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兴起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相较而言,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兴起时间稍晚一些1993 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为自己的新组画拍摄素材,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海上旧梦》,影片突破了线性的叙事结构,采用非叙事的松散心理结构,在人物形象和整体色调上延续了其绘画作品的一贯风格,在视觉风格及意象营造上充满了高度的象征意味随后,在香港电影人吴思远的策划下,陈逸飞又拍摄了一部旧上海题材电影《人约黄昏》( 1995 年) 影片改编自徐訏的小说 《鬼恋》,讲述了发生在 1932 年上海的一段人 鬼恋情,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影片所营造的诡异氛围和唯美主义的影像风格,也因此获得第 16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和最佳美术设计两项大奖。
1995 年和 1996 年,张艺谋和陈凯歌两位重量级的导演先后拍摄出自己的旧上海题材电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 《风月》,连同陈逸飞的 《人约黄昏》,三部旧上海题材电影相继出现,一时间激起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同香港相比,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则显得更加复杂首先,内地世俗化潮流的出现促进了影视话语的转型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市民生活的重新兴起与繁荣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市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它有着与知识分子所擅长的宏大叙事截然不同的公共话语市民社会并不过多关注与个人利益无关的所谓主义,也并不认真地对待所谓的崇高价值,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物质生活和情感领域的具体问题换言之,90 年代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迁将中国社会迅速推向了世俗化的深处,其直接而重要的表征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商业化的加深,世俗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核心而上海早在20 世纪上半叶就有着市民社会的历史传统 其次,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旧上海形象成为被消费的对象20 世纪 90 年代世俗化潮流的出现在文化艺术领域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兴盛。
大多数学者认为,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思想上的启蒙主义和美学上的现实主义是当时中国的两面文化旗帜而到了 80 年代后期,尤其是 90 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主流丢掉了这两面旗帜,人文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控制权被金钱与资本所替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 最后,怀旧情绪的蔓延催生了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出现90 年代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处于改革激变过程中的现实生活无法展现出其可能具备的全部丰富性,无法为当下都市精神的生长提供现实的土壤和发展样板在这样急剧变革的时代,不仅传统的农业文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传统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在社会改革这一转折时期,旧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已经日渐瓦解,而新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又没有能够建立和健全,在这样一个旧传统被打破而新规范却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人们迫切需要拥有一种欲望寄托的对象,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慰籍,因此怀旧成为人们最好的心灵抚慰剂于是从 90 年代开始,各种风格的怀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蔓延开来 三、结语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控制权被金钱与资本所替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香港和内地出现的上海怀旧电影体现的正是对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上海这一特定历史形象的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