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学设计.doc
14页緒绿水青山教学天地就是金山银山”教学设计##周成学情分析一、课程要求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危害,知道应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激发学生从自我做起,落实环保行动的积极性二、课程内容分析本课主题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积极落实环保行动”,主要是从法律视角解读我国的环保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环保义务本课共包括三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危害;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落实环保行动针对以上三部分内容,我先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然后让学生调查并讨论目前我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建立的法律体系,结合本地环保案例,重点介绍《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最后,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学情分析1. 学生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已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对这方面的法律认知还不够深入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涉及了一些环保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大多都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特别是对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内容还未曾提及。
2•情感与行为的矛盾人们都喜欢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时时处处去维护、营造这样的环境,不加注意就很容易成为生态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情感和行为的背离时有发生,因此在环保问题上,我国普遍存在着□头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侏儒”的情况教学天地3.实践上的矛盾正如前文的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依法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更不要说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与积极性了,因此这方面行为亟待强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及其危害;知道我国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法律制度;提升利用互联网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分享和展示二、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分组,让学生搜集并整理资料,从而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中,通过案例分析、连线活动、法律链接、时政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增强他们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环保“微”行动要点剖析一、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我国环保法律体系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从我做起,落实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案例分析等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教师提前制作好课件,上传至学校云盘;b. 将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合作探究课题;c. 提前准备好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资料(用A4纸打印好)2. 学生准备a.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发言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习;b. 各组组员根据分工,提前搜集好有关资料五、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云平台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活动a. 视频赏析一播放新闻素材:《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教学天地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b. 教师提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各代指什么?预设答案:“绿水青山”指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c. 教师追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说法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发展理念?预设答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3・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二、新课讲授(一)我所在的县城,环境优美1・教师活动a. 教师请第一组学生展示本组搜集的资料b.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资料:近年来,我县以打造“鲁中生态高地”、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县城”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载体,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县城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飞跃我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这四项荣誉的县城c. 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2. 学生活动第一组的发言人展示本组成员搜集的所在县城环保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根据资料说出自己的感想3・设计意图让学生搜集当地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对环境保护的信心三、新课讲授(二)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和危害1. 教师活动a.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生活环境中感到幸福,那么,如果把我们的视野转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b. 教师提问: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环境问题。
预设答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c. 教师追问: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那么,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呢?(请第二组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其他组学生可以补充预设答案: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侵袭、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教学天地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等d. 教师再次追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那么,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请第三组学生以我国为例,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其他组学生可以补充预设答案:环境恶化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体事例略)e. 教师过渡: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只污染不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也不能沿袭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的不断增长,又要防止环境资源被污染破坏,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唯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2. 学生活动通过第二、三组学生展示的关于环境问题表现、危害的资料,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3・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心得体会,提升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以课题为中心开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沟通表达的能力同时,把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前、课后,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参与度四、新课讲授(三)依法保护生态环境1・教师活动a. 案例分析:2013年1月,某县王某等人为提炼硫黄,合伙从某化学有限公司副经理徐某处购买约96吨硫黄废渣,因提炼硫黄未成功,王某等人将硫黄废渣存放至某县某村山上,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经鉴定,硫黄废渣及受污染土地总重量约为106.8吨,造成公私财产损失32余万元。
因村用水源被污染,村子还需重新修建水井两□及购买、安装配套设施,共花费29.8余万元2015年2月,该县人民法院以王某等6人触犯污染环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到十个月不等,并处或单处罚金为追回损失,并对被污染的环境作后续治理,该县检察院同时对本案刑事被告人、某化学有限公司及公司副经理徐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判决被告人共同赔偿有关损失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上述案例说明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政策?(2)某县人民法院处理案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预设答案:(1)依法保护生态环境2)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教学天地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我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c. 教师小结:为了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学生活动第四组学生展示典型案例,其他组学生阅读案例,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3・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因污染环境被依法惩处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以案释法,知道我国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部分内容,从而强化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五、新课讲授(四)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教师活动a. 探究活动一连连线,说说看教师下发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名称与原则解释的连线图,组织各小组完成连线完成后,用投影仪展示各组答案,展示的过程中,可让各组发言人解释本组的作答理由b. 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评价各组完成情况是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发展过来的,指对环境造成任何不利影响的行为人,应承担恢复环境、修复生态或支付上述费用的法定义务或法律责任预防为主,合治理原则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的活动,并有权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具有盲目性,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公众参与原则指遇到环境(生态)风险科学性不确定的情形时应以保护环境(生态)为优先原则指对由于开发和利用环境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环境破坏等问题,应当事前采取预测、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消除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损害。
教学天地2.学生活动各组组长上台领取教师准备的活动任务,组织本组成员合作完成连线,完成后将本组的答案交给教师,并由本组发言人解释本组作答理由3・设计意图通过连线和展示交流活动,弥补教师单方面讲解的不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以及探究问题、分享沟通的能力六、新课讲授(五)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1・教师活动a. 教师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对“保护优先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的最形象解释这一理念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再多的钱财也无所用处,甚至会化为虚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及其实践,有力地推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