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哈克功能音乐教育的三重融合与批判.docx
14页保罗•哈克功能音乐教育的三重融合与批判 回顾两百年美国音乐教育思想史,令人称道的是,教育思想的变革必然伴随于社会环境的变革19世纪的南北战争催生了实用主义的思潮,也使得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美国最先确立随着二战结束,冷战开始,苏联人用一颗斯普特尼克一号人造卫星敲醒了美国人,也刺激了美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变革在此期间,"让音乐为音乐辩护"的审美音乐教育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确立无疑使得音乐教育思想有了新的背景与变数,实用主义的复苏、后现代主义的冲击都使得以"纯粹美学"为基础的审美音乐教育急剧衰落与此同时,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为音乐教育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果音乐教育乃至于教育都与社会环境的变革紧密相连、互为影响,那么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格局的背景下,我们应选择怎样的音乐教育、社会应选择的音乐教育又是怎样?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理论与实践的命题而在此时,哈克以"社会的、功能的"维度立论,融合了实用主义音乐教育与审美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功能音乐教育新范式便显得十分有趣了哈克功能音乐教育的立论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以"审美"为核心的主流音乐教育思想与实用主义、实践音乐教育的冲突,他承认审美音乐教育的主流地位却对其持批判态度。
然而哈克中庸的观念决定了他对这三者用一种融合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整合以"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教育实用性和功能性,增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在音乐教学的"听"与"行"中寻求一种新比重,这三点是他从音乐教育思想间的碰撞中吸收、领悟所得,并共同构成了功能音乐教育的整体框架,本文也介此进行分别论述以"审美"为核心:对审美音乐教育的融合与批判与审美音乐教育一致,哈克的功能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这与其对审美音乐教育整体的批判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功能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音乐的功能性,在这方面哈克受到了梅里亚姆的影响梅里亚姆将音乐的功能分为十种:情感表达、审美愉悦、与娱乐、沟通、象征再现、身体反应、强化服从社会规则、明确社会制度和宗教仪式、促进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融合在这十种音乐的功能中,"审美"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以及对音乐其他功能的强化功用,自然处在了音乐诸多功能价值中的核心位置但功能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果真与审美音乐教育的核心相同吗?关于"审美",西方哲学从康德时期就开始在音乐的内在与外在,自律与他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新康德主义的"审美理论"认为音乐的价值就是对音乐的纯粹"美"的静观。
实用主义则将对"审美"的把握由自律转为他律,强调艺术与生活联系,模糊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界限而至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商品社会新的发展趋向,如沃尔夫冈在《重构美学》中指出,"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首要策略",音乐价值早已不再被单单认作其自身的价值审美音乐教育形成于二十世纪下半叶,与前苏联的国力竞争、科技竞争推动着美国教育思想的变革,随着美国音乐教育者大会文件风向的转变,《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一书的出版,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正式问世在这本由诸多学者共同铸就的著作中,体现了许多审美哲学的原则,听赏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被迅速拔高其中福斯特·麦克默里的观点十分尖锐突出,他将音乐教育的目标阐释为"帮助每个人提高他对作为经验世界中的一个审美成分的声响的关注;提高每个人通过音乐获得审美的丰富性的能力;把大众的音乐文化转化为每个个体的环境中可以感知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音乐的审美形式与品质为音乐艺术的特质,音乐教育的目标建立在以音乐的审美形式和品质为标准的衡量基础之上麦克默里在教学手段上将听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拔高至核心位置,"表演并非发展审美敏感性的主要方法",音乐表演仅作为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欣赏音乐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手段存在于音乐教学之中。
最终,这些审美的音乐教育思想在雷默手中被整合完善并将其推至巅峰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一版中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概念,并提出了音乐教育思想和哲学根基的根本前提: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首先是由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决定的,而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则取决于它的审美本质与价值雷默的音乐教育理念脱胎于苏珊·朗格对音乐的观念,"艺术教育也就是情感教育"便是二人教育思想的信条之一,"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成分的品质与所有人类经验的内在品质是类似的"对艺术作品内在审美品质的分析过程,便是对人类以往经验品质的分析过程,便是对内在情感的一种提炼与审视,这对人的成长是卓有成效的雷默将提升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审美教育被定义为对事物的审美品质感受力的发展,其主要任务便是"影响人们获得审美经验的能力",而这里雷默特别强调"事物"在音乐中必须是具备"审美品质"的音乐作品,听赏则成为了提升对这些艺术作品感受力的主要手段与审美音乐教育的形成背景不同,功能音乐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趋向中形成的寻求从音乐作品内挖掘审美品质来升华自身情感的审美音乐教育仿佛已经无法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需要哈克融合了雷默等人的"审美"理念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增补。
他认为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不应是客观主义上的单单对音乐客体的关注,批判审美音乐教育中依靠"听赏--思考"来提高音乐感受力的单一模式他认同古德曼的观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应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审美的结合,音乐必须超越纯粹的客观化"审美教育"不应仅仅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与之相应的,让学生能够在审美时能动创造的审美创造力也应放在审美教育的优先位置就音乐教育诸多功能的重要性来说,哈克认为,音乐教育中审美的考虑仍是根本的要素,却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审美之所以位于音乐功能的核心位置,源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对其他功能的强化作用,但这并不能得出审美功能比其他功能"更重要",音乐功能的重要性比重是相对的,应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要来决定尽管哈克依然承认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针对审美音乐教育的其他观点,哈克批判的立场显得十分坚定他在《把音乐放到人类语境之中》一文中将对审美音乐教育的批判进行了归纳,他认为审美音乐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其教育视野的狭隘,审美音乐教育倾向单一,教育功能无法涵盖音乐的诸多功能,使得被教育者在音乐的诸多基本功能方面无法达到应有的表现在"审美音乐教育"下,年轻一代接受大量的音乐却不理解音乐的功能作用,意识不到音乐对自己行为的影响,这是本末倒置的体现。
其次,审美音乐教育"集中在对音乐客体属性的感知及其发展,期望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性质有更多的意识和更强的体验敏感"虽然教材中含有体验目标对音乐作品的表述,但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却缺少对相关内容的支持音乐教育不能告诉学生你应该感受什么,却也不能走上不谈感受的,唯客体的路子在音乐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儿童音乐教育中,由音乐激发的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迸发,相对于外部音乐中"那些实在的东西"更应被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最后,令人讽刺的是,审美音乐教育实施的数十年里,通过词语矩阵研究的数据表示,"审美的"这一词语概念更多的仍是与"点缀""精巧"联系在一起,而非"至关重要""必须"可以看到,哈克的功能音乐教育在整体上是对审美音乐教育的批判之于细节,哈克融合了审美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将审美置于他以音乐功能性为基石的音乐思想的核心位置但他不满足于审美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就是提升客观审美感知力的解读,他将其表达为一种主观与客观审美的结合,"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审美感知力,主观的审美创造力的提升也尤为重要以"需求"为目的:对实用主义音乐教育的融合与批判功能音乐教育以"社会的、功能的"为立论基础,在调和审美音乐教育与实用主义时,哈克强调了音乐的功能性、实用性,强调音乐教育的实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但在教育的目的上,哈克对实用主义中杜威等人过度重视儿童自身需求而忽视社会需要的考量持批判态度,中庸的立场、融合的方式在哈克对音乐教育目标的认识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实用主义兴起于南北战争前后,自出发之始便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因此,实用主义时期的教育观点也充斥着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否定,这期间影响最大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杜威杜威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对其知识观的批判上,杜威否定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客观的、普遍的"知识的探索,他认为知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知识的探索不在于固定知识的获得,而在于过程中对知识的不断改造知识的价值反应在它的实用性,知识要在不断的使用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被实践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反映在教育上,杜威认为知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而在于能让学生主观能动的改造知识、发展知识,而学生改造、丰富知识的过程正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带来的杜威教育观正是在他对知识的理解上发展而来的,杜威认为教育不应是对学生机械的知识的填塞,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观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离不开生活经验,学校就是社会,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杜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验,在杜威的教育主张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应是自然地学习方式教师不再单调的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改造儿童的自我经验来帮助儿童成长,挖掘儿童自我经验中的财富这种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与目的地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儿童在教育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教育内容也与儿童的生活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哈克的功能音乐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吸收融入了杜威的音乐教育观点,关注儿童、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应遵循于儿童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这个目的并非恒定的,而是相对于不同儿童与不同社会需求,甚至是儿童自身需求的变化和不同社会时期的变化而随时改变的而在音乐教育的目的应偏重于儿童自身的需求还是社会需要的问题上,哈克对实用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不同时期的实用主义走入了两个极端的岔路,即进步教育运动时期对儿童自身需求的放纵以及审美音乐教育后实用主义对社会需求的过度推崇在音乐教育"需求"选择的平衡点上,哈克认为教育应"通过富于挑战性和激荡动机的音乐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平衡和综合的思维经验和感情经验",这些教育内容和经验都是为了"满足年轻一代的个体需求和教育需求",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决不是仅仅是为学生谋生而教的,其意义在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
"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自身需求仍是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但在音乐教育"需求"选择的平衡点上,哈克的选择是极为谨慎的,他在《把音乐放到人类语境之中》一文中强烈的批判了审美教育孤立主义的教育思想,"音乐为了儿童"的实用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一样,都在音乐教育的目的选择上过度偏激了,他们的目的选择过度倾向于个人需求而对社会的需要显得不够重视,因此前者输给了教育内容知识性的薄弱,后者输给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诉求总而言之,他们都输给了自身对社会需要的轻视哈克在文中提到,虽然音乐教育还未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但其在功能性上的潜力是巨大的,"它是那样的有用,用途是那样的广泛我们把音乐用作审美、移情、激发活力、锻炼、交流、认知、沉思、医疗、休闲、娱乐、改造环境或谋生的职业",音乐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活动已经得以自证哈克在《走向功能音乐教育》一文中,还提出了一个音乐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将其认识为"音乐的恶性功能"出于某些原因和目的,音乐的功能作用在哲学家、美学家的研究中通常与积极地、褒义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最多是与"全面的""综合的"一类中性词连接,这就导致了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存在一种"晕轮效应",音乐永远是好的。
这种"晕轮效应"掩盖的是音乐"恶性功能"的一面,消除的是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恶性功能"的教育与认识,这是音乐教育长此以来的缺失,并且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趋向中变得尤为突出年轻人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新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音乐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如MotelyCrue《TooFastfor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