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文论第二讲 柏拉图.ppt

58页
  • 卖家[上传人]:飞****9
  • 文档编号:151087198
  • 上传时间:2020-11-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4MB
  • / 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讲 柏拉图文艺思想 一、柏拉图生平 (427一前347)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涉及文艺学美学的著作主要有:大希庇阿斯、会饮、、斐德若、 理想国卷十等篇 柏拉图著作:对话体的典范二、“美是什么”美是理式 1、“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2、希庇阿斯的回答和苏格拉底的辩驳: (1)美不等于美的东西; (2)美与质料与形式相关,但不决定于质料和形式; (3)美与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相关,但不决定于满足; (4)美与实用功利相关,但美不等同于善(实用性、功利性 ) 结论:美是难的;美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美是 一个悖论进一步的结论:美是理式 柏拉图:“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美本身”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柏拉图称之为理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关于“理式”(Idea): 柏拉图的“Idea” 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自身构成一个理式世界 理式是分层次的: (1)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 (2)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等 (3)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 (4)“最高理式”相当于造物主、神事物的本质、普遍规律、绝对真理、绝对美,在柏拉图看来,理式世界是一个本体的世界,由一个无生无灭、永恒存在的理式体系构成,虽然无色无形,却可以凭理智去把握。

      它是万事万物所由生成的最后的依据和最高的范本,它“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 洞喻”:,“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潦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较真实的器物,比较地接近了实在,所见比较真实了,你认为他听了这话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再有人把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并且逼他说出那是些什么,你不认为,这时他会不知说什么是好,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吗?”,“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在的影象的 “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至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

      洞喻”中的“真相”、“本相”、真实世界就是“理式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 美是理式:理式才是最高的美,是美的原因和根据理式”的来源(推论):概念? 生成:事物概念理式 现实:理式事物 “美是理式”说的意义:(1)客观唯心主义观念;(2)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和人的理性;(3)柏拉图企图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去探索美的一般性、普遍性,从而确认了尽管美具体显现于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但它在本质上不是实体性的东西,美是虚体,因而带有理想的性质和价值的性质三、柏拉图的摹仿说:理式摹仿论 “理式摹仿论”是一直被质疑和批判的 柏拉图的三个世界: 理式世界现实世界摹仿艺术的世界,“床喻”: 床有三种: 神制造的: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的原因和根据) 木匠制造的:现实中的床 画家制造的:画中的床,理式现实文艺 本体摹仿摹仿 本体影子影子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 文艺跟自然(真理)隔了三层镜喻” 拿一面镜子四方八面地旋转,你就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 这样制造出的其实只是“外形”,不是“实体” 艺术家就是这样的外形制造者。

      柏拉图:“摹仿”的艺术是一种“欺骗性外观的制造” “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纪念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柏拉图摹仿说的根源: (1)理式论哲学观:艺术应当引导人走向真理和知识 (2)理想国的理想:遵循道德原则的艺术创造 (3)实用主义观念:有实用价值 “摹仿”的艺术即不能传达真理和知识而只是展示幻象,这种幻象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又因这种虚假性、欺骗性而失去了道德的原则柏拉图摹仿说的意义: (1)揭示了艺术特质:艺术是幻象;艺术是非实用的;艺术形象的价值则主要在于审美 (2)强调了艺术对现实的依存关系 (3)强调了艺术应求真、向善、表现美四、灵感说 柏拉图之前的灵感说: 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神谱中的描述 德谟克利特的有关论述:“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早期灵感说产生的原因: (1)文艺创作繁盛,人们希望探索创作的奥秘; (2)希腊神话成为揭示创作根源的一个根据古希腊的泛艺术观念 “诗”从艺术中独立出来: 艺术是凭技艺进行的生产,而诗是凭灵感进行的创作;前者需要的是经验和知识,后者需要的是神启和冲动;前者是理性的、规范的,后者是非理性的、不规范的;前者是功利性的、享乐性的,后者是心理性的、伦理性的;前者是摹仿的,后者是虚构;前者提供形象,后者提供幻觉 。

      在柏拉图看来,诗人的创造性活动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凭灵感进行创作,一种是凭技艺进行创作;前者直接传达了神的意旨,而后者不过是去摹仿理式的摹本;因而前者的结果是凭灵感写成的作品,而后者不过是凭技艺进行制作的结果从柏拉图本人的态度看,他显然倾力赞成的是前者,而打算逐出理想国的其实是后者柏拉图的对话中涉及灵感问题的主要是伊安篇斐德若篇会饮篇法律篇 伊安篇:技艺与灵感,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象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谴你,象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剌克勒斯石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辞句,象你自己解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谴因为诗人制作都是凭神力而不是凭技艺,他们各随所长,专做某一类诗假如诗人可以凭技艺的规矩去制作,这种情形就不会有,他就会遇到任何题目都一样能做神对于诗人们就象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做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

      关键词一:“神灵凭附”灵感的源泉 诗人、诵诗人其实都是在代神说话,因而“这类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关键词二:迷狂灵感的表现 “迷狂”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神的灵气,是指人在神灵凭附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入迷发狂”、着魔疯癫的状态 诗人与诵诗人在创作和吟颂活动中的激情状态 也是一种迷狂柏拉图: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做诗时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受到音乐和韵节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欢,由于这种灵感的影响,他们正如酒神的女信徒们受酒神凭附,可以从河水中汲取乳蜜,这是她们在神智清醒时所不能做的事抒情诗人的心灵也正象这样,他们自己也说他们象酿蜜,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他们这番话是不错的,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上述两段话的意思: 第一,在灵感作用下诗人可以进入“神飞色舞”(迷狂)的创作状态; 诗歌的创作是离不开激情和想象的,不进入类似“迷狂”的精神状态,就无法创作那种激情澎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优秀作品第二,真正的诗歌创作无法在理智状态下进行 柏拉图似乎把迷狂状态与理智状态对立起来了,把“神智清醒的诗”与“迷狂”的诗对立起来了,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 为什么说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词三:灵魂回忆灵感的获得方式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给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排了座次,各个等次的人根据其灵魂的“成色”(接近神性和真理的程度)的不同分成了九等,其中诗人分列于第一等和第六等无论哪一个等次的人,其实都可能受到神的灵感的眷顾,陷入某种迷狂,而最高的迷狂只能是由回忆起上界真善美的本体真理所引起的迷狂 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最高的迷狂发生在第一等人身上 因而诗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列在第一等的作为“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的诗人,一种是被柏拉图列在第六等的与“其他摹仿艺术家”同类的“诗人” 。

      对于前边的“为什么”的回答: 因此,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诗人的创作是否与理智相关,而在于诗人是什么样的理智的作用下进入诗的创作过程:是对于最高的真善美(真理)的的绝对信念,还是对一般摹仿的技艺的掌握显然,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柏拉图对于诗的一种至高的要求,要求诗须传达最高的真理,能够将人们引向最高的真善美神灵凭附”、“迷狂”、“灵魂回忆” 为柏拉图的灵感论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 揭开这幅面纱,我们则可看到:(1)柏拉图不仅对艺术创造中特有的灵感现象做了准确而生动的描述,(2)而且看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心理特征与一般凭技艺进行的制作活动的明显区别,(3)更为重要的是柏拉图的灵感学说将艺术创造引向对于真善美的至高追求五、艺术教育思想 柏拉图十分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将艺术看作是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为了充分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柏拉图又为艺术设置了种种限制和法则,力图使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完全适合自己“理想国”政治理想与道德理性的要求 柏拉图的艺术教育思想可以说是贯通古今的一个扭结点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人的心理结构:理智、意志、欲望 人性、人的美德:智慧、勇敢、节制 “理想国”由三种人构成: 第一等是代表智慧的哲学家,负责治理、管理国家; 第二等是代表勇敢的军人,负责城邦的保卫工作; 第三等是各种自由民,负责建设国家。

      理想国中哲学家国王具有无上的统治权力,这也就意味着在柏拉图心目中,人的意志、欲望都应受到理智的统治,而在理想国中,理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构成和公民道德品质的培养,服从理智,实际上是服从理想国的政治法则与道德规范由于这样的政治理想的导引,柏拉图在自己构想的理想国里对各种艺术进行了“清洗”,选择那些有利于理想国的建设和理想国合格公民的培养的艺术,驱逐那些不利的东西,以保卫自己“心灵中的城邦” 在柏拉图看来,在由哲学家国王、军人、自由民构成的理想国里,各色人等都应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各自达到其完美的境界 柏拉图:对于有眼睛能看的人来说,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融成一个整体柏拉图认为,人在艺术的欣赏中常常会面临理性与情欲的冲突,更常常使得人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时丧失理性选择的能力,而任凭情欲的驱遣因此,有必要对文艺进行认真清理,提出严格要求柏拉图“清洗”文艺的理由 摹仿艺术的三大罪状: 第一,摹仿的艺术不能提供有关真理的知识,只能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