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与养生.doc
2页古琴与养生 内容摘要: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从先秦时代起,他便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八音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世代相传的结果,使得其具有了超越纯粹乐器的地位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琴者,情也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古琴对人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影响,与人的手上的经络及大脑的激素也有关,平”“清微淡远”的审美趣味,也是养生的一个方面关键词 :古琴; 养生; 养疾; 情志; 心态; 经络(1) 弹琴与心态学琴的人都知道,弹琴之时身心皆要正身正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阴阳平衡而心态对弹琴者来说,也同样是非常的讲究弹琴之时,要安闲宁静,心平气和,自然而不躁作,这样才有清雅之韵久而久之,弹琴者也很自然的养成了清静平和之心、高洁洒脱的气质所以,弹琴者长寿,这是很正常的事相反,追求暴躁的人,其心理也自然刚暴浮躁,那么得病或短命也是正常的事 “琴之为器…..其声正, 其气和, 其形小,其义大, 如得其旨趣, 则能感物志躁者, 感之以静, 志静者, 感之以和和平其心, 忧乐不能入, 任之以天真, 明其真, 而返照动寂, 则生死不能累”。
琴书中类此典型的综合陈述屡见, 大致强调心志对身体的主导作用, 养心守神可保元气以调控身体、维持平衡, 重视身心整体的有机变化, 少就局部问题作技术性的验证, 甚至对经验现象的表述方式, 长期以来似无重大进展二)弹琴与激素研究证实,音乐可调节大脑皮层,使体内的激素增多在这种良好的“刺激”中,人的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顺畅“运动”.脏腑等生理机能得到调节,阴阳趋向平衡,进而缓解疾患,祛病延寿音乐,有歌唱,称声乐;有乐器演奏,称器乐古人音乐养生中,特别注重以乐器演奏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首推古琴古琴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其外观古朴,音色幽雅苍劲抚琴者多逍遥自在,令人羡慕,而琴声洒脱悠扬,确实让人愉悦,所以,古琴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青睐古琴音乐沉静、精致,好听不闹,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之外,经常抚琴还能祛除病痛据史料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寿享11O岁;唐代琴家赵耶利享年76岁;明代虞山派琴家严天池享年78岁……长寿者不胜枚举传统中医的养生之道强圈…世界舢.2调调节人体平衡,阴阳平衡才能保持真正的健康,而古琴的弹奏要求完全符合平衡原则3) 弹琴与经络弹奏古琴,双手手指直接抚琴,手指要有力度,接触琴弦的范围广,左右手交替做轻、重、缓、急的动作,达到人体力量的最佳平衡点。
经络学是中医的主要理论虽然某些人只相信西医的理论而并不承认中医,可中医的治疗效果与保健功能是人所共见的,也是使世界为之惊叹的人体上有十二条主要经络,而手上集中有六条其分别是:手太阴肺经(起自胸前的中府,达于母指尖的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的商阳,达于鼻边的迎香)、手厥阴心包经(起自腋下的天池,达于中指尖的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自无名指尖的关冲,达于耳边的耳门)、手少阴心经(起自腋下的极泉,达于小指尖的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自小指尖的少泽,达于耳处的听宫)这些经络有效地调整着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经常运动手的经络,尤其是弹奏古琴(其接触琴弦最广,力量均衡),能够很好地促进手指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降低心脏血液的回流及供血的压力,同时由于呼吸及音乐节奏的和谐把握,可增强心脏功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有氧运动4) 弹琴与意志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
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相信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古琴与养生的关系参考文献[1]王婷.论音乐欣赏教学中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和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2]刘承华.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构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1,(02).[3]刘楚华. 古琴养生观与乐医同构思维发表于:《金陵古琴·之音琴社》,2009[4] 琴史·声歌(据<四库艺术丛书>出版)1991[5]吴钊.刘东升 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2002[6]程敏.刘玉龙 古琴弦外"和谐"之音的文化探析 [期刊论文] -乐器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