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pdf
58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姓名:甄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指导教师:刘惕若;李海燕2003.6.1辣椒抗痤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文献综述辣椒疫霉菌( P h y t o p h t h o r ac a p s i c i ) 引起的辣椒疫病自1 9 1 8 年在美国加福尼州发现后,迄今成为世界性病害国内,俞大绂先生于6 0 年代首次报道在江苏发现此病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蔓延速度快,危害面积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辣椒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防治和栽培防治措施效果不佳,因此许多国家已经开展抗病育种工作,美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在一二十年前就开始了辣椒抗疫病育种研究.目前正逐步深入我国也正在筛选、培育抗疫病品种,且国家科委将选育抗疫病辣椒品种列入蔬菜新品种选育“八五“攻关研究内容 1 辣椒疫病的研究概况1 I1 分布与危害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国外已有6 0 多年的历史,广泛分布于拉美洲、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发病较重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保加利亚、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印度、日本、韩国等1 1 个国家。
在我国.俞大绂于6 0 年代在江苏省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此病近年来,蔓延迅猛,几乎分布全国,尤以辽宁、天津、新疆、甘肃、陕西、青海、上海、湖南、江苏等省( 市、区) 发生严重辣椒疫病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尤其在辣椒现蕾和坐果时发生严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此病可危害根、茎秆、枝条、果实和叶片,严重时可造成死秧、烂果,减产甚至绝产辣椒疫病在甘肃省发生有2 0 多年的历史,并出现2次大流行1 9 6 4 年全省约2 6 0 H a 甜椒,牛角椒发病率1 0 0 %,严重地全部死亡1 9 8 7年兰州市辣椒疫病发生面积高达8 0 %,减产2 5 0 K g ,损失1 7 0 多万元( 唐德志等1 9 9 0 ) 辽宁省各地普遍发生.尤其在沿海地区发生最重,一旦发生一般地块可减产3 0 %- -5 0 %,严重地块经常造成绝收( 房德纯等1 9 9 5 ) 韩国1 9 8 5 ~1 9 8 8 年期问,辣椒疫病发生率从8 %上升到2 5 %,尤其在1 9 8 6 年辣椒主产区的许多辣椒田块疫病发生率超过了6 0 %( K i m ,1 9 9 5 ) 辣椒疫霉菌除了危害辣椒外,也可侵染番茄、茄子、黄瓜、西葫芦、南瓜、洋葱、木瓜、须苞石竹、麝香石竹、吊钟花、豇豆、胡椒、香荚兰、芦荟属、大波斯菊属,余永年( 1 9 8 6 ) 报道Pc a p s i c i 也危害橡胶树。
还有文献报道该病菌还侵染可可树奥洲坚果属山龙眼( M a c a d a m i a ) 及一些豆科墨垄垩! ! 二壅里查堂堡主兰丝堕墨植物1 .2 症状特点辣椒从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为害茎、叶、果实苗期苗期受害,茎基部呈水渍状软腐、缢缩.很快导致地上部分折倒或呈立枯状死去叶片受害产生暗绿色病斑,迅速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湿度大时叶片软腐、脱落、病部可见稀疏霉层,干燥时病斑变为褐色o 成株期多在茎基部及分权处受害初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地上植株无异常:发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加深,且病斑迅速扩展可环茎多半至一周,长3 c m ~5 c m 或更长,病健交界处界线较明显.病斑略有凹陷或缢缩发病后期茎基部病斑缢缩、凹陷呈黑褐色,有的可达地上茎5 c m ~l O c m ,根部呈褐色湿腐状,地上植株或枝条的叶片由下向上萎蔫,极易脱叶直至光秆,严重时植株死亡叶片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展成长形,不规则形或近圆形大斑,病斑黄褐色转黑色,病叶其它部分暗绿色,易枯缩脱落果实多在果实蒂部或果缝外开始产生水渍状稍凹陷的病斑,扩展速度快,几天内便可使全果腐烂脱落,病果呈灰色同心轮纹。
干燥天气,病果干缩后挂在枝梢上不脱落,潮湿天气果实落地或病果上可产生稀疏白色霉层1 .3 辣椒疫病的病原学1 .3 .1 分类地位根据W a t e r h o u s e ( 1 9 6 3 ) 和H o ( 1 9 8 1 ) 分类检索表中病原形态特征检索,我国 引致辣椒疫病的病原菌为.咖t o p h t h o r ac a p s J c } l e o n 逝属鞭毛菌亚门( M a s £i g o m y c o t i n a ) 卵菌纲( O o m y c e t e s ) 霜霉目( P e r o n o s p o r a l e 5 j 腐霉科( 所t h i a c e a e ) 疫霉属( 崩y t o p h t h o r a ) 1 .3 .2 形态菌丝体白色,一般无隔,老熟菌丝体偶有隔菌丝直径3 ~i o um .孢囊梗分枝不规则.宽1 .3 ~3 .5um 孢子囊形态大小变化甚大,卵形、近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具有乳突,罕为半乳突,2 4 ~5 1x 2 2 ~3 4u 珈,长宽比值为1 .5 ~2 .2pi n 孢子囊脱落具长柄,柄长1 7 ~6 lum 。
孢子囊可萌发生芽管或形成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1 0 ~1 3 ×8 - - 1 0 um ,具双鞭毛长1 7 ~2 9 um ,休止孢球形,直径8 ~1 0 u m ,萌发产生芽管或间接萌发成小孢子囊:小孢子囊卵形,8 - - 1 3 ×6 - - 8 p 1 I 】藏卵器球形,淡黄色直径2 0 ~3 lpm ,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状,罕为圆椎形;卵孢子在病组织上不易产生,环境不利生长时才产生少量卵孢子厚垣孢子球形,微黄色,直径2 1 .7 ~4 2 .2 pm ,壁厚1 .2 ~2 .3 p i l l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l I3 .3 生理特征辣椒疫霉菌在P D A 、C A M 、P C A 、咖A 、V A 和油菜籽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尤其在C A M 、0 M A 、V A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大而且快,2 5 ℃条件2 ~3 d 即可形成白色圆形菌落刘正坪等报道只c a p s i c i 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一致,均在1 5 ℃~3 5 ℃的范围内二者的最适温度为2 5 C ~3 0 ℃.致死温度为4 5 ℃l O m i n 。
沈崇尧报道Pc a p s i c i 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 5 ℃~3 2 ℃3 5 ℃以上菌丝生长不良李国英( 1 9 9 4 ) 对菌丝的耐寒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丝在4 ℃左右的低温下保存2 0 ~3 8 d 后失去活性光照对Pc a p s i c i 的生长无影响,但光照对游动孢子囊的产生影响较大,在黑暗条件下持续培养不能产生孢子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的菌丝需光照培养后才能产生孢子囊户c a p s i c i 的生理特征是其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梁平彦和林传光曾根据疫霉对淀粉利用能力这一性状作为分类上的鉴别特征马辉刚( 1 9 8 8 ) 、沈崇尧 ( 1 9 9 0 ) 和K a t s u r a 报道Pc a p s i c i 对淀粉利用能力很弱或不能利用,但余永年( 1 9 8 6 ) 、籍秀琴( 1 9 8 2 ) 认为Pc a p s i c i 有较强的淀粉利用能力,文景芝( 1 9 9 7 )报道,淀粉是Pc a p s i c i 的唯一碳源由此可见,Pc a p s i c i 的不同菌株对淀粉的利用能力差异很大因此,根据尸c a p s i c i 对淀粉的利用能力作为其鉴定标准需进一步商榷。
户c a p s i c i 对孔雀绿和杀菌剂恶霉灵的灵敏性是与其它疫霉菌相区别的生理特性之一马辉刚( 1 9 8 8 ) 和沈崇尧( 1 9 8 9 ) 报道Pc a p s i c i 对浓度为8 ×1 0 6 孔雀绿不敏感:沈崇尧( 1 9 9 0 ) 报道Pc a p s i c i 对杀菌剂恶霉灵不敏感甚至对有些菌株还有轻微的刺激作用1 .4 传播及发生、流行因素1 .4 .1 传播方式辣椒疫病是土传病害,初侵染源来自土壤,以卵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或长期存活1 9 8 1 年藤森基弘报道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 年.而且卵孢子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分布数量也不一样.土壤深度在3 0 e m 以上,越冬病菌卵孢子数较多,为2 .3 3 ~2 .5个,3 0C m 以下,土壤深度越深,卵孢子分布越少.为0 .7 7 ~1 .5 个辣椒疫病的传播机制比其它疫霉病的传播机制复杂,因为病原菌可以垂直侵染植株的所有部位,所以辣椒疫霉菌至少有四种传播机制:( 1 ) 土壤中辣椒疫霉菌在根与根之间传播( 2 ) 表面灌溉或雨水传播( 3 ) 雨水飞溅传播( 4 ) 在受侵染辣椒的叶片、茎或果实的病斑上形成带乳突的孢子囊可通过空气传播。
在土壤中辣椒疫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菌通过根的生长在根间传播,饱和土壤中通过游动孢子在根间传播或根与根的接触传播降雨及灌溉对病害发生有很大影响在干早年份,辣椒疫病以灌溉方式在田间蔓延,在田间会观察到辣椒疫病主要在垄内蔓延在病组织上辣椒疫霉菌产生带乳突的孢子囊可通过飞溅式气流传播方式在植株问传播或通过飞溅式传播方式由土壤传播到地上植株的各个部位1 .4 .2 发生、流行因素辣椒疫霉菌引起辣椒根、茎、果实腐烂和叶片萎蔫辣椒受到侵染后会导致快速萎蔫和死亡由于辣椒疫霉菌所引起的病害是多循环病害,因此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菌量辣椒疫病的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8 科9 种作物,其病残体上大量的卵孢子可在土中存活2 ~3 年,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由病原菌再侵染接种体的不断产生及引起病害发病中心的扩展是流行的关键因素再侵染是由辣椒疫霉菌的孢予囊,主要通过气流或风力传播,以及降雨时溅起的水珠接触植株进行传播,而导致大面积流行温度与水量据辣椒疫霉菌生理温度测定,该菌丝在1 0 1 2 ~3 7 ℃条件下生长,2 2 ℃以下、3 7 ℃以上生长缓慢,病害是2 2 ℃咀上发生、发展,这与田间辣椒疫病发生为害时间是吻合的。
在温度适宜时.雨水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徐秉良( 1 9 9 6 ) 等报道病原菌侵入哿丰的最佳湿度大于9 0 %,温度对该菌潜育期影响较大,最适温度为2 5 ~3 0 ℃彭相儒( 1 9 9 6 ) 等报道温度和流水量是Pc a p s i c i 致病的制约因素,认为当气温和5 e m 地温达2 5 ~2 8 ℃,Pc a p s i c i 生长最旺,疫病发生快、传播也快,此时若遇大雨,连阴雨或灌水不当会导致疫病的流行刘宝康( 1 9 9 3 ) 认为辣椒疫病爆发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水分,土壤积水是疫病爆发的先决条件,高温是疫病爆发的必要条件,初步总结出爆发的环境条件:( J ) 地面淹水或降雨量在3 9 m 以上( 2 ) 前2 旬平均气温在2 3 .1 ℃以上任光地( 1 9 9 0 ) 、A .C .C a f e - F i l h o ( 1 9 9 6 ) 等报道干旱条件下,灌水是疫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因为灌水量大.土壤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病菌繁殖,尤其漫灌更利于病害的蔓延辣椒疫病常以灌溉方式在田间蔓延刘宝康( 1 9 9 3 ) 等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多年的观察试验,又初步总结出辣散疫病的流行条件:( 1 ) 旬平均气温在2 2 ℃以上,以2 4 “ C ~2 7 1 2 最佳,( 2 ) 辣教田郁闭或相对湿度在9 5 %以上,( 3 ) 植株表面有水膜以有利于孢子囊附着及游动孢子的游动。
土壤水势土壤水势对辣椒疫霉菌的第二次侵染、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孢子的游4矍塑垫壅堑! ! 塑墨圭堡! 塑塑壅墨堕丝翼垫查竺竺塞 动有重要的作用孢子囊产生的虽佳掣值是一1 0 和- 3 0 .O K p a 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