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第8稿.docx
17页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气一、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二、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第三节血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三个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第四节津液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第六节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3.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第三章藏象第四章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三、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循行规律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经脉与络脉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经络系统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内外连属十二经筋外连十二皮部第六章病因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
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第一节六淫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风、暑、湿、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第二节疠气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疠气的致病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第三节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神无所归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三) 多发为情志病(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第四节饮食失宜2.饮食致病的特点主要损伤脾胃第五节劳逸失度1.过劳、过逸的概念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
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第六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④易扰蒙蔽心神淤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致病特点:①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②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八章病机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
临床特点:热、动、燥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亡阳、亡阴的含义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