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II)苏教版选修1.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385297825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II)苏教版选修1一 诵读提示“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这首诗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下面举例说明例一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这是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例二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以下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加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例三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如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显然不如原句顿挫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此外应注意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以两句为一联,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意思是,此去寻仙,不再回来)二 整体感知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

      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三 鉴赏要点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解题指导一 背诵是为了领悟开始练习朗读时,可参看上文“诵读提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能大致把握诗的脉络,并初步领悟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段练习背诵,并当堂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补充解释要求在第一课时内基本成诵,课后再加以巩固。

      二 李白“不事权贵”,是他的性格所使然,所以先问性格,由此切入,才能理解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诗眼”,指的是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就这首诗来说,主体是写“梦游”经历,而“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恰恰被浓缩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这正是“卒章显志”要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第一问:傲岸第二问:详见“整体感知”三 1诗人写游程既不从当时所在地开始,又不立即从登山起点开始,而着力描写了“飞度镜湖月”的情形,真可谓神来之笔,也体现了“梦游”的特点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人构思的匠心答案见“鉴赏要点”2前一问是铺垫,后一问才是主要的要使学生了解这里的写景既有照应上文“天姥连天向天横”的作用,又是为了烘托下文写“仙境”的出现,这样才能把握诗的脉络,有利于记诵答案见“鉴赏要点”四 △这是一道向课外延伸的题,意在使学生对李白的想像和夸张手法产生具体的认识可以选初中学过的,也可另选较短的诗,例如《独坐敬亭山》以《望天门山》前两句为例这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奇和江流的湍急上句着重写长江水势浩大在诗人的想像中,那东、西两座天门山原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而来的江水,但江水如同千军万马奋力地冲击,终于使它断裂开来。

      下句着重写山的雄奇,因为山对水流仍然有着制约的作用,水流被两山紧紧夹住,激荡回旋,而后向北奔腾而去断”“开”二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流”“回”二字又作低回之势,带出一个新境界,把山和水都写活了五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中的意境,并尝试一下用诗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哪怕是基本上照抄原作,能改动几个字也好因为这样的诗确实不易翻译,无论直译或意译都需要认真动脑筋,个别地方还要用合理的想像加以补充总之,要求不宜高,练一练总会有收获的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洞府石门缓缓开,轰然一声震长空长空无际色青青,太阳月亮放光明金银楼台悬空起,一片辉煌洞府里群仙从空纷纷下,衣是霓虹风作马奏乐的是虎,拉车的是鸾,仙人依次就座,但闻笑语喧教学建议本课用两课时教读主要的教学要求是:1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2鉴赏“梦游”的意境;3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和极度夸张这三条都不是孤立的,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手段是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因此背诵全诗也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

      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见“有关资料”)等,而这一首确实写得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如此“留别”,确实非同一般下面谈几点初步的设想一 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是:1至少试读一遍,读得顺畅,没有读错的字;2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3了解诗的脉络,即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二 关于整体感知步骤是:1学生试读全诗,2讲背景知识,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全诗(这是关键性的一步,要使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4就第二题展开讨论后再诵读全诗三 关于鉴赏方式下面所列举的几种可以综合运用或选用1结合第三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必要时还可以提出若干问题作为补充,例如:诗人当时在兖州,为什么写游程不从这个地方开始?为什么把时间安排在月夜?为什么要提到“谢公宿处”?诗人刚登上山顶,天色忽变,这意味着什么?2结合诵读进行,例如让学生说说某句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在诵读中展开想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上文“诵读提示”中已提供了一些例子,教师可据此再作具体的补充3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例如写“仙境”部分可以用李白《古风》(第十九首)作比较;写“留别”部分可与《金陵酒肆留别》(见“有关资料”)作比较教这样的作品应当不拘一格,可以先让学生将全诗背诵下来,然后作分析、鉴赏;也可以按课文段落诵读一段赏析一段有关资料一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二 李白留别诗举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三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刘国正)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