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氏体与钢在冷却时的中温转变.pdf
2页贝氏体与钢在冷却时的中温转变一、贝氏体组织特征1、典型上、下贝氏体均由非层状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分别形成于B 转变区上、下部1)典型上贝氏体上 BF 通常在奥氏体晶界形核,然后向奥氏体晶内平行长大,并呈条状,光镜下呈羽毛状—羽毛状贝氏体电镜下碳化物在铁素体板条之间沿长轴方向呈不连续分布2) 典型下贝氏体下 BF 可在奥氏体晶界和晶内形核,光镜下呈黑色针状—针状贝氏体下BF 相互夹角60°或 120° , 碳化物在铁素体内部与长轴方向成55— 60° 平行排列与回火马氏体的形态相似,但碳化物的方位不同◆ 贝氏体转变具有不完全性,等温或连续冷却转变后除贝氏体外,可能还有残余奥氏体和随后冷却形成的马氏体◆ 上、下贝氏体形成温度无严格区分2、无碳(化物)贝氏体低碳合金钢或含Si、Al 较高的钢中 渗碳体来不及析出,故组织中无碳化物3.粒状贝氏体形成于上贝氏体区颗粒状或条状富碳奥氏体或M/A 呈“岛状”近似平行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4.低碳低合金钢中的BI、 BII 和 BⅢ5.柱状贝氏体6.反常贝氏体二、贝氏体转变的TTT 曲线1、 ( 1)碳钢和低合金钢只有一个 C 曲线鼻尖温度约550℃, Ms 点约 250℃。
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 350℃,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 250℃之间 2)多数合金钢有两个 C 曲线,分别为高温P 转变和中温B 转变 Me 较低时两个C 曲线发生连接,形成过冷奥氏体稳定温区—“河湾区”2.影响 TTT 曲线的主要因素( 1)合金成分除 Co 以外,碳和其他合金元素都推迟贝氏体转变 2)晶粒尺寸 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增加,贝氏体转变速降低且对上B 的影响比对下 B 的影响大得多,因为上B 为晶界形核,而下B 主要为晶内形核3 .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贝氏体相变的不完全性不明显在其C 曲线的鼻温以下,贝氏体相变等温温度升高,孕育期缩短, 转变速度增加, 在较高温度下,相变中后期甚至还发生珠光体转变 三、贝氏体力学性能低碳低合金钢等温冷却可得到几乎全部贝氏体组织贝氏体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组织形态一般下贝氏体强度较高,韧性也好,而上贝氏体强度低,韧性也较差重要结论◆ 下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等温淬火就是为了得到下贝氏体组织◆ 下 B +M 混合组织的韧性优于单一马氏体和单一贝氏体组织这一结论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断裂韧性低碳钢的下B稍低于板条M;高碳钢的下B 高于片状M。
● 贝氏体与(回火)马氏体韧性的比较:( 1)在下B 温区的中上区域形成的下B 的韧性,优于同强度马氏体的韧性 2)对回火脆性钢,贝氏体的韧性高于回火马氏体 3)中、高碳钢下贝氏体的韧性高于其回火马氏体贝氏体的疲劳性能和耐磨性因下贝有更佳的强韧性配合,对同一种钢在硬度相同时,下B 比 M 具有更高的疲劳强 度和耐冲击磨损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