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ppt

9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6860645
  • 上传时间:2018-10-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66MB
  • / 9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概述: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或: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能量衰竭学说” “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自由基学说” “突变理论” “离子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中医理论”,(一)“衰竭学说”,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特别是糖原和CP的消耗)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二)“堵塞学说”,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主要是乳酸积累)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 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四)“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60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1971年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五)“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O2)、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及单线态氧(O2)等物质 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 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六)“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 肌肉疲劳控制链,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1.单纯的能量消耗 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未发生突变 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量消耗六)“离子代谢紊乱”,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运动性疲劳如钙离子代谢紊乱会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分类:1.中枢性疲劳 2.外周性疲劳,1:大脑 2:向心传入抑制 3: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 4:分支点兴奋衰弱 5:神经肌肉接点抑制,1.中枢性疲劳,概念:指发生在大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 特点: ①CNS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②代谢功能失调,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

      2.外周性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线粒体 (5)收缩蛋白,,三、不同运动练习的疲劳原因 (结合P321),,,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一)生理指标: 1、肌力测定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2、神经系统功能测定,(1).膝跳反射阈值 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2).反应时,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3)血压体位反射,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3、感觉器官功能测定,(1).皮肤空间阈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2).闪光融合频率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4、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2).肌电图 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3).脑电图 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二)生化指标,(三)自感用力度,测试方法: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五种抗疲劳食物,苦瓜:除热邪,解劳乏,清心明目大枣: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对眼病,夜盲症,头发枯干,皮肤粗裂,心情烦躁,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症,均有一定疗效葡萄: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银耳:滋阴润肺,益胃生当,补脑强心,缓解肌肉疲劳,防止放射性损伤,增加机体免疫力。

      蜂蜜:睡前一杯20-25g蜂蜜水,促进睡眠和消除疲劳有很好的效果课 堂 练 习,1.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A 外周疲劳 B中枢疲劳C局部疲劳 D 全身疲劳 2.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 )下降所造成A.PO2 B PCO2 C、PH值 D.肌糖元 3.“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和( )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A.肌糖元消耗 B.能量消耗C.兴奋性下降 D.应激性 ,C,B,C,第二节 恢复过程,概念: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实验:,让两名实验对象分别站在一辆自行车的两侧同时蹬车,其中一人用右腿蹬车左腿休息,另一人用左腿蹬车右腿休息,当运动至力竭时,测腿股外肌的肌糖原含量,结果运动后3天运动腿股外肌肌糖原含量比安静腿多1倍。

      超量恢复特点:,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长二、机体几种重要能源物质的恢复,(一)磷酸原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很快,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 的磷酸原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2-3分钟可完全恢复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氧合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每千克肌肉约含11ml氧在肌肉工作中氧合肌红蛋白能迅速解离释放氧并被利用,而运动后几秒钟可完全恢复四)乳酸的消除 氧化成CO2和H2O(约70%) 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约20%) 转化成蛋白质(少于10%) 从尿和汗中排出(约1%-2%),三、促进恢复的措施,(一)活动性手段1.积极性休息2.整理活动:骤停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做整理运动时动作应缓慢、放松. (二)营养学手段: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 ,应选吃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 、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三)中医药手段(四)睡眠: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 (五)物理学手段:按摩时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打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温水浴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六)心理学手段,练 习 题,1.运动时物质的( )占优势,运动后物质的( )占优势A、消耗过程 B、恢复过程  2.运动量越大,消耗的物质越多,超量恢复越( ) .A、明显 B、不明显 3.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 ),程度( )A不同 B相同,A,B,A,A,A,4.人体运动所消耗的物质是从( )就开始恢复A、运动前 B、运动中 C、运动后  5.在恢复过程的( )进行下一次练习效果最好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6.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最早,( )次之,( )最晚A.CP B.肌糖元 C.蛋白质 7.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 )过渡到( )A、安静状态 B.赛前状态C.进入工作状态 D.紧张运动状态,B,C,A,B,C,D,A,A,思 考 题,1.如何依据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 2.进人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

      4.试述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运动后的补充与恢复,运动后的营养补充着重于三方面 1.补充因流汗而损失的水份和电解质 2.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肝糖元 3.修复受伤的肌肉和组织补充因流汗而损失的水份和电解质,水分的补充 :失水1%体重,体温升高,易疲劳失水3%体重,显著影响运动表现 判断方法:运动前后的体重差别——每减少一公斤的体重表示至少需要补水一公升;口渴的感觉——即使不觉口渴,至少还需要再喝2~3杯水;排尿的情形——运动后1~2小时中排尿量很少或是完全没有且尿液的颜色很深,表示身体仍然处于缺水的状态,需赶快补水直到排尿量正常且尿液变淡 电解质的补充 :除非常长时间运动之外,大部分运动员运动后不需要特别补充电解质,例外者可在运动后补充稀释的盐水或运动饮料,运动饮料,运动饮料与纯水: 运动后的恢复期、 运动前没有补充食物时、 运动时间超过30min的运动、热环境下运动使用运动饮料较好;高强度短时间纯水较好,因强度大会延缓胃排空时间 糖类浓度过高会使胃排空速率变慢,当饮料糖类浓度为6.9﹪时受试者运动表现与纯水组相同,饮料糖类浓度为5.6﹪时对运动表现有增进 一般运动饮料均会加入5~25mmol/L不等的钠。

      一般建议运动饮料的温度以4℃至7℃为佳 静脉补水的危险性小但不表示完全不存在,且目前并无足够的证据显示静脉液体补充优于口头补充或具有增补剂的效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