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兵器大全.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527144
  • 上传时间:2018-03-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7.50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古代兵器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指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中国古 代兵器,种类繁多南宋华岳编于嘉定元年(1208)的《翠微北征录》中称: “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元朝之后, “十八般武艺”一词被广泛用于戏曲小说中,其含义也日趋广泛明代谢肇淛 撰《五杂组》和朱国桢撰《涌幢小品》中,记“武艺十八事”为:弓、弩、枪、 刀、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殳、叉、杷、绵绳套索、白打 前十七种是兵器名称,第十八种是徒手拳术清朝格人获在《坚瓤集》中又有 不同的说法,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锁并戈乾牌棒与枪朲” 十八种 都是兵器名称, “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由于多是兵器名称,久之, 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具体说法有八种之多,较为常见的是:刀枪剑 戟、斧钺钩叉、锐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五兵 五兵指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装备的一组兵器的合称关于五兵的记 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515) ,楚国的子恶筵请令尹子常, 曾“取五甲五兵⋯⋯帷诸门左” 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 《周礼·夏 官》说:“军事,建车之五兵。

      ”据《考工记·庐人》 (据考证成书于春秋末期) 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殳、就、夷矛、酋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 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所引《司马法》记 载,步兵五兵为弓矢、殳、矛、戈、就其中殳、矛较长,戈、戴较短,弓矢 是远射兵器它是当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由 这五种兵器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 《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 , “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战国以后,兵器的 种类增多,五兵的含义逐渐变化 《■梁传》鲁庄公二十五年的注认为,五兵是 “矛、戟、钺、楯、弓矢” ;唐杜佑撰《通典》及萧吉《五行大义》引《周书》 称,五兵是“弓、戟、矛、剑、楯” 因此五兵一词逐渐成为对兵器的泛称,如 《荀子·儒效篇》说,已反而定三革,偃五兵” ,即是此例刀 刀指中国古代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 刀身较长,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自汉朝以来,钢铁制造的刀, 一直是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石器时代的石刀和青铜时代早期的 青铜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雏形商朝的青铜大刀,是现知最早的可供作战用的刀,但发现的数量较少。

      西周时期一些可装长柄的异形青铜刀发现得更少, 看来都不是当时主要的格斗兵器由于钢铁冶锻技术的进步,西汉时期开始出 现了新型的钢铁制造的刀这种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圆 状的环,故称为“环刀” 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环首刀,套有髹 漆木鞘,环首用金片包缠,颇为华美它在西汉时烟发展较快,例如在河南省 洛阳市西郊的一批西汉墓中,就有 23 座墓中出土有较长的环首刀,长度为 85~114 厘米百炼钢和灌钢技术用于造刀后,适于劈砍的短柄钢刀成为步兵 和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在山东省苍山县发现过东汉永初六年(112)造的“卅 湅”钢刀,全长 111.5 厘米,刃部经过淬火,质量优良环首刀一直沿用到魏 晋以后东晋 晚期,刀的形制开始有了变化江苏省镇江市东晋墓出土的铁刀,刀体宽,刀 头由斜方形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其中有一把刀的柄部作成圆釜形,可以装长 柄这种刀在当时还是少见的隋唐时期军队中实战使用的刀,主要是横刀和 百刀横刀亦称佩刀,短柄据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成书于 1060 年的《新唐 书·兵志》记载,它是每个士兵必备的兵器陌刀是长柄两刃刀,为盛唐以后 流行的兵器,主要供步兵使用。

      当时一些善于使用陌刀的将领所用的刀,有的 重达 15 斤(约 9 千克) 到北宋时期,短柄的刀称“手刀” ,据《武经总要》 所载的图形,刀体较宽,刀头微上翘,前锐后斜,刀柄有护手,去掉了柄端的 大环长柄的刀有多种式样宋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中列举有掉刀、屈刀、 手刀等,元、明时期,火铳、鸟铳等火器相继出现后,开始逐步改变了军队的 装备,但直到明朝晚期,腰刀仍然是步兵和骑兵必备的兵器如戚继光在《练 兵实纪》中,指明骑兵、步兵用的兵器中就有腰刀,并很注意腰刀制作的质量 他的军队中也装备有长柄的夹刀和长刀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清朝后期剑 剑指一种用于刺劈的直身尖锋两刃兵器由剑身和剑柄构成剑身修长, 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锋,后安短柄,便于手握并常配有剑鞘由于在格斗 中其功能以推刺为主,故又称为“直兵” 迄今发现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 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何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叶 形青铜短剑这种扁茎无格、长仅 30 厘米左右的短剑,在当时盛行的车战中, 只是作为甲士佩带以表示等级身分的卫体兵器 春秋时期的吴、越等国,剑成为步兵手中的利器,剑身加长如吴王光 剑、吴工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 50 厘米以上,其中越王勾践剑全 长 55.7 厘米,并错金“越王鸠浅自作用鐱”八个鸟篆书铭文,是吴、越名剑 中的精品。

      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并已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 的青铜剑,其脊部柔韧,而锋刃坚利,提高了杀伤效能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 陵兵马涌坑出土的青铜剑长 94 厘米,剑身窄而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 防锈处理,代表了青铜剑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之际,已开始出现钢铁剑湖南省长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 土的钢剑,经化验证明,是用含碳量为 0.5%左右的中碳钢锻打而成的在湖 南省衡阳市、郴州市,河北省易县等楚、燕旧地发现的战国钢铁剑中,最长的 达 1 米多西汉初年,钢铁剑盛行,其实战效能日益提高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钢剑,内部是低碳钢,表面系高碳层,刃部经淬火处理,锋利坚韧但由 于汉朝时骑兵已成为主要兵种,供骑兵使用的具有挥砍杀伤效能的单刃厚背环 首刀应运而生在东汉以后较长时期中,环首刀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剑的实 战作用逐渐降低,遂转而发展带有各种装饰的佩剑(如玉具剑、櫑具剑、犀具 剑等) 晋朝还出现了用作仪仗的木质“班剑” 唐朝的剑主要作为王公贵族和 文武官员的佩饰品,剑首作云形装饰直至明清,剑的形制再无多大变化中 国少数民族曾在历史上创制过具有民族凤格的多种剑,如商周时期方流行的曲 柄铜剑、曲刃铜剑;战国到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也制造了带有不同民族风 格的铜剑和铜柄铁剑等。

      到了现代,剑不再作为兵器,只作为锻炼的体育器具, 或用于艺术表演矛 矛指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东汉 以前因各地方言不同,又称“鏦” (后俗写为“枪” ) 、 “鍦”或 “鋋”等,柄称为“矜” 骑兵用矛又称“矟”或“槊”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 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 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 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 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 格斗兵器铜矛头山中空装柄的“骹” (或称“筩” )与矛刃构成骹的横剖面 呈圆形,侧面常有环钮,以便把矛头更牢固地绑缚在柄上矛刃一般有中脊, 左石扩展成帝侧刃的矛叶,并前聚成锐利的尖锋在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殷代 王陵的墓道里,曾发现了成捆放置的大量铜矛,每捆 10 支,这是殷王禁卫兵 士的兵器在 1969~1977 年对殷墟西区墓葬的发掘中,曾获得铜矛 70 件从 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 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

      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 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湖南省长沙市 出土的春秋晚期积竹矛矜,长达 297 厘米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 头如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钢铁兵器中,就有 19 件矛头,都是带有长骹 的窄叶矛,矛头长 33~38 厘米,其中有一件骹后接带有子刺的长茎,长达 66 厘米但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 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西汉时骑兵日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 出现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称为“矟” (“槊” ) 据汉刘熙著《释名》: “矛长丈八尺日矟,马上所持” (丈八尺约合 4 米余) 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 时期,人马都披铠甲的重甲骑兵——甲骑具装所使用的主要格斗兵器就是矟 据《梁书·羊侃传》记载,当时制成的矟长 2 丈 4 尺(约 6 米) ,羊侃试用时 “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直到唐代,稍一直被视为民间禁止持有的 重要兵器之一唐代以后,矛头尺寸减小,更轻便合用根据不同的战术用途, 矛的种类增多, 《武经总要》中,载有步兵和骑兵使用的“枪”9 种火器出现 后,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一直与火器并用到清朝后期。

      戈 戈指中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帛于勾、啄的格斗兵器商周时期凡与战争 有关的象形文学,经常绘有大的图象,至今汉字中“武” 、 “战”等字还均从戈, 即渊源于此戈由长柄(柲)和横装的戈头组成标准形态的戈头,包括上下 有刃、前有尖锋的“援”和装秘用的“内”两部分, “内”上有穿绳缚柲用的孔, 称为“穿” 为防止勾啄时戈头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 ,并在援下近 阑处下延成“胡” ,胡上也有“穿” 戈多为竹、木质柲的下端常装有套筒状 的金属“柲” 关于戈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 的石戈 头,只有援和内,至今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到了 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 出土于河南省僵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 3500 年以前的制品在商朝, 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 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秘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 于宜内的戈头,授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秘结合得最固,因此得到发 展;而另两种不如宜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 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 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 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 90°的钝角。

      从西周未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 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 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兵》中讲,魏国步 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盾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 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 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出 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 314 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 140 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故使用,但 大多数是仪仗用具捌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 39 件,制工精巧, 都是仪仗用具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 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己绝迹戟戟指中国古代一种将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格斗兵 器由就头和戟柄组成戟头在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制,战国未年出现钢铁制品 戟柄为竹木质,其长度按不同使用情况有所差别:车兵用戟柄最长,骑兵用戟 柄稍短,步兵用戟柄更短,称为“短戟” 汉朝还出现一种单手握持的短柄戟, 称为“手戟” ,一人可持两戴并用,故又称为“双戟” 。

      在商朝,戟还处于萌芽 时期,现仅在河北省藁城县殷墓中发现过一伴 西周时期,出现把刺、胡、援、内合铸成“十”字状的青铜戟,但其战斗效能 并不突出,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绝迹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由青铜矛头和长胡多芽的青铜戈头联装在一起的青 铜戟据《考工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