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家庭教育十大误区.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36320541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2.9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家庭教育十大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

      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毛病在孩子身上,根子在父母身上在心理咨询与中,我常常见到“问题少儿”的父母们,求助的着眼点都是“请帮助我们纠正孩子身上的诸多问题和毛病”。

      打个比喻:父母陪伴孩子来找我,就如同是把自家的爱车开到4S店送修几乎没有父母意识到“毛病在孩子身上,根子在父母身上”  我这样说,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充足的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咨询案例可以证明的尤其是如下几种类型的父母格外要当心,如果父母的思维和言行模式不纠正,根本就没办法让孩子培养出健康的人格特质的(即俗话说:性格)  在临床上中,我发现不少“问题少儿”的父母们,都只是仅仅盯着孩子言行中问题与毛病不放,从未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的根由  寡言型父母与“乖”孩子  有些父母照顾、关心自己的孩子可谓无微不至,可是很少用清晰的言语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怜爱和呵护,更少用言语阐述自己内心真情实感久而久之逐渐地家中的孩子便会认为,人与人彼此间无需要坦率、清晰地表达、交流情感,同时孩子也无法学会去说明白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欣喜、悲伤、恼怒等等情感体验看上去他们会显得很平静,绝少情绪、情感的显露父母反而会赞赏地认为,这样的孩子很乖,很老实;让人既省心又放心  不幸的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人际交往的冲突、矛盾等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更习惯于否定、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压抑自己和隐忍来应对挑战和压力。

      因为,在这样的孩子内心深处会认定:“坦率、真挚地阐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脆弱的、是很矫情的、甚至是可耻的”而当这类父母意识到自家孩子“有问题”时,往往都很严重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都特别惨重了  焦虑型父母与紧张的子女  还有一些父母和孩子言语交流并不少,可是其内容却多是父母对子女讲述父母自己对孩子有多担心、多焦虑;或是父母一味地倾述自己对生活中的不满或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愤懑和无奈感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未成年的子女耳濡目染的都是负面、灰暗的印象和情绪,幼小的心灵对外界的认知和立场容易被扭曲,进而在孩子内心里不断滋生出紧张不安、焦虑恐慌的心态;让孩子的心态趋于负面和悲观会极大地消弱孩子的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更会让孩子丧失进取心和发展上进的心理动力  严苛型父母与谨小慎微的孩子  不少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一旦开口和孩子说话,就是批评、挑剔、指责孩子,而很少鼓励和赞赏孩子,更绝少倾听孩子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既会非常谨小慎微地做每一件事情,又因唯恐自己出错或失误被“逮住”,而导致孩子细节格外关注、戒备、提防,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喜欢随大流,特别缺少创新的胆量和气魄在长大成人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不仅会过于严格要求自己与他人,一旦遇到挑战和挫折时,他们首先就想着如何躲闪、逃避。

      而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更容易被绝望和悲观的情绪所笼罩,更习惯于掩饰问题和彻底放弃努力  强势的父母与多动症孩子  在心理咨询中,我见到不少的“多动”的孩子父母、老师无论如何纠正、劝说孩子,其效果大都很差,孩子的“多动”不仅绝少改善,反而会愈演愈烈;令父母深感焦灼和烦躁其实这类问题的根由恐怕还在父母身上,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往往脾气比较暴躁和对孩子的干涉、管束、限制过多,尤其会激发孩子的“多动”与注意力难以稳定(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即便是“开小差”,他也是全身灌注地在“开小差”!不是吗?)通常在14岁之前,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仍处于高速发育的过程之中,这就会使得孩子对自身言行和情绪把握与调控力不从心,这个时段,如果一味地用简单粗暴的强迫、惩罚的手段去“彻底消灭”孩子的“多动”现象,甚至采用打骂或其他体罚的方式来解决,结果肯定会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存在“多动”的行为,首先要积极求救助于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尤其要以药物治疗为辅,心理矫治为主若经治疗方法仍未有明显的改善,父母就更要先从自己的改变做起——改变与孩子的交往互动方式,给孩子更多的积极、正面的关注,和孩子共同协商、探讨消弱(绝不要想着去“消灭”)其“多动”行为的新方法。

      关键在于,父母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过于强势”和管束、限制过多的的倾向本人就曾按照上述思路与方法,在父母们的全力配合下,有效地消弱,进而逐渐消除了不少个孩子的“多动”行为  忧郁型妈妈与暴躁孩子  我本人曾接访过若干位神情忧郁的妈妈,她们通常自身就有很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忧愁;哀伤和焦虑;故此,这些妈妈把转而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尽管邻居和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她的孩子很聪慧、机敏,可她们仍觉得孩子不是很笨、就是特别调皮,每当见到孩子的日常表现和行为,与其自己内心的期望不一致,这些母亲就会歇斯底里大爆发,她们会对孩子大吼大叫:“你怎么这么浑!你干么那么蠢!”天长日久,原本头脑很灵敏、且活泼开朗的孩子,就变得开始常常无故地发火、生气一旦父母批评或纠正孩子,孩子很容易就着耳朵大声地喊:“你别再说了!”而且孩子的胆子也变得很小,且特别敏感而暴躁,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人格发育和心灵成长的一段母子的对话震惊无数父母老师儿子上高中两个月了,刚刚进行完入学的第一次统考晚上回家,他敲开母亲的房门:“妈妈,我睡不着,你能和我说说话吗?”“可以,你说吧!”“你对我的成绩满意吗?”“你对你自己的成绩满意吗?”“还行吧,感觉挺有自信的。

      有时候自信比成绩更重要!”“难道你真不在乎我的成绩吗?妈妈!”“不在乎!你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你的成绩呢?”“小学的时候,我写作业一不认真,你就把我的作业撕了,没有任何余地!”“哈哈,我那是在乎你的学习态度书写汉字不要求你写得怎么美观,首先必须认真,那是端正的态度问题,态度出问题了,学习肯定出问题,这个人就会出问题嗯,有道理,我中学的时候你重视我的成绩,每天都关注我的听讲情况那是我在乎你的学习品行一个学生不尊重课堂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知识,他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嗯,那我上高中了,你肯定在乎我的成绩,因为关系到将来的高考呀!”“说实话,我真的不在乎!我在乎你的是学习品质!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就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想结果会怎样,愉悦地面对所有的过程妈妈,那我考上大学后你在乎我什么呢?听人家说,上了大学就是玩乐,很轻松的儿子,等你上大学了,妈妈就一定在乎你的成绩了你想想,别人都在玩乐,都在挥霍学习的时候,你依然坚持,最后得到实惠的必定是你自己我明白了,小学的时候你在乎我的学习态度,中学时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行,高中时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质,上了大学你在乎我的学习成绩,是不是?”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质,上了大学你在乎我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哈哈,我儿子感悟深刻呀!”“妈妈,上了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