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31033157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9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⑴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题诗一般意旨隐晦,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首《无题》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借春蚕、蜡炬这两个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执著精神既表明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又表明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崇C.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D. 尾联中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2)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秒在首联”,你能结合景物分析首联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的妙处么? 【答案】 (1)B(2)“无力的东风”、“凋残的百花”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别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B“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双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2)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残”作用有三: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以百花凋零的残春之景烘托离情别绪,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情景交融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故答案为:⑴ B; ⑵ “无力的东风”、“凋残的百花”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别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解析】【分析】(1)“新塔、坏壁”对应“旧宿、僧房”;“蹇驴嘶”对应“但鸣嘶” (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 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 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