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取温补法治疗青春豆的临床研究.docx
6页采取温补法治疗青春豆的临床研究 (1.江苏泗洪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泗洪2239002.江苏泗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泗洪223900)【摘要】目的:利用中药配方用温补法治疗青春豆的临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2年间的门诊患者89例,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男37例,女42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30岁,并病程半年至2年,利用自拟温阳消痤饮治疗结果:治愈组:42.69%,显效组:皮疹消失26.98%,有效组:皮疹消失25.94%,无效组,皮疹消失不足,4.49%正常对照组无不良反应(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治疗治愈38例,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51%此方法在临床青春豆治疗的方面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医学价值关键词】青春豆温补法中药临床研究青春豆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古称“肺风粉刺”,多发生在青少年,俗称座疮[1],是一个容易复发的疾病,且本身病情轻重波动不定影响痤疮因素很多,单一治疗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2]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品及甜食,这些食品都会刺激出油,加重痤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也很重要[3]。
另外,要根据皮肤类型,选择合适的面部清洁剂和保湿剂,并养成良好的洗护习惯,不要过分去除油脂而不进行保护,导致皮肤过于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痤疮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多从湿热立论,清热解毒除湿是目前多数专家的治疗原则然而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表现为畏寒肢冷的阳虚证对于此类患者采用温阳的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2年间的门诊患者89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37例,女42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30岁,病程六个月到2年正常对照组为20例1.2诊断标准1.2.1参照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寻常痤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轻度(Ⅰ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脓疱,总皮损小于30个;(2)中度(Ⅱ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皮损在30-50个;(3)中度(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症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皮损数在51-100个之间,结节少于3个;(4)重度(Ⅳ级):结节性、囊肿性和或性痤疮,伴有疼痛并形成囊肿,总皮损多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1.2.2辩证标准:痤疮患者伴随畏寒肢冷、手脚冰凉;大便溏薄、腹中寒;舌质淡,舌边齿痕,脉细无力。
1.3排除标准(1)辩证非阳虚者,(2),就诊前一个月用过内服或者外用治疗痤疮药物者3),没有复诊者2中药方法采用自拟温阳消痤饮治疗,处方组成[4]:生黄芪16太子参16金银花25丹参18连翘18蚤休12制附子8干姜8肉桂12炙甘草8.加减:版淤血明显加桃仁15红花15,伴有腰酸背痛加杜仲15续断15,小便清长加仙茅,大便溏薄加云苓16白术16,上方水煎两次,取汁450ml,分两次早晚饭前服药第八周观察疗效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皮疹全部消失,伴随症状消失42.69%,显效:皮疹消失26.98,有效:皮疹消失25.84,无效,皮疹消失不足4.49%3.2结果:经过治疗治愈38例,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51%见附表14讨论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目前多数学者宗湿热理论,认为痤疮是湿热邪毒蕴结肌肤,发为痤疮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虽然脓包累累,满面色红等湿热外现,然脉细无力,舌质淡嫩,细究之多有畏寒肢冷,手脚冰凉,乏力,大便溏,属阳虚病机而此种情况又以女性多见于阳虚患者笔者采用温阳法治疗多有疗效方中参芪温上部阳,干姜、肉桂温中阳,制附子温肾阳,上中下得温患者尽管属阳虚,然脓包累累,终为热像,因此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蚤休消疮肿。
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甘草调和全方关于痤疮的治疗,有学者进行文献探索,认为湿热病机是民国以后才开始,民国以前的文献多数认为是痤疮是由风寒湿邪侵犯肌体,郁而成痤疮[5]治疗也是以辛温之品发散为主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解释痤的原因是“汗出见湿”[6],内经解释病机为“劳汗当风,寒搏为皶,郁乃痤”说明了痤疮是由于汗出而又受到风、寒、湿侵袭,而汗出的原因又因为阳虚或者内热蒸腾《诸病源候论》关于痤疮的描述:“痤疖者,由风湿冷气搏于血,结聚所成也人运役劳动,则阳气发泄,因而汗出遇风冷,湿气搏于经络经络之血,得冷所折,则结涩不通,而生痤疖”[7]《太平圣惠方》记载‘‘夫粉刺者…由肌肤受于风邪搏于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8]在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民国以前主要遵循《黄帝内经素问》的观点,座疮的病因主要要归纳为本身体质不足风、寒、湿侵袭;病机主要是表郁阳虚推动无力,血行凝滞,郁结肌表,郁久化热发为痤疮关于阳虚的成因:阳虚质的成因主要由先天后天两种因素综合形成父母先天体质娇柔,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过食寒凉或过用寒凉药物均可导致子女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继而形成阳虚质在后天因素方面,社会环境影响、生活习惯不当(如过食寒凉、嗜酒过度、纵欲无度等)、疾病影响及医过(误清、误汗、误下、误补)是损伤阳气的主要因素[9]。
参考文献[1]ThomasP.HabifClinicalDermatology20095EditionMosby[2]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主译.皮肤病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0-230.[3]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四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0-[4]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5]刘恩钊,周玲,王玉英辛温发散法治疗座疮的理论渊源与临床应用辽宁中医杂志2009.1(36)50-51[6]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4[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78[8]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217[9]姚实林,王琦阳虚质成因论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05-40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