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别》译文及鉴赏.doc
8页《送别》译文及鉴赏《送别》译文及鉴赏1原文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注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讲解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送别》译文及鉴赏2《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注释#p#分页标题#e#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p#分页标题#e#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2.3.4.5.6.7.8.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