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王弼PPT课件.ppt
21页第十四讲:王弼The Philosophy of Wangbiv王弼王弼(226--249)(226--249),,三国魏玄学家v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消谈风气,竞事清谈v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v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v所谓玄学v以无为本v名教与自然v得意忘言一. 所谓玄学v玄学与孔子v玄学之演变v玄学之方法 1. 玄学与孔子v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世说新语·言语》v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 玄学虽宗奉道家,然其一部分仍以孔子为最大圣人不过其所讲孔玄学虽宗奉道家,然其一部分仍以孔子为最大圣人不过其所讲孔子之学说,已为道家化的孔子了子之学说,已为道家化的孔子了 2. 玄学之演变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东晋玄学 3. 玄学之方法 冯友兰:辩名析理 汤用彤:得意忘言二. 以无为本v有与无v本与末v动与静v一与多 1. 有与无v“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 v在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一个具体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规定性,就不能成为万有共同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象的“无” v王弼所讲的“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世界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他曾这样来说明这个本体:“欲言无邪?而万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老子》十四章注) Have A Break! 2. 本与末v《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例》)v母本也,子末也。
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五十二章注》) 3. 动与静v“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所谓绝对的,所谓“动动”、、“语语”不过是不过是“静静”、、“默默”的变态,终究要归的变态,终究要归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这叫做“反本反本” 4. 一与多v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的东西来统率它们,世界才有秩序他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又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同上)v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一”也就是“无”,用“一”来统“众”,也就是用“无”来统“万有”。
三. 名教与自然v名教本于自然v圣人有情无累 1. 名教本于自然v王弼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章注)v他认为,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同上) 2. 圣人有情无累v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锺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於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何劭《王弼传》)四. 得意忘言v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五. 思考v玄学是如何产生的?v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v如何理解“得意忘言”?Next Time:阮籍与嵇康v提前阅读重点文献v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