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x
32页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部分: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的词源: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Socialis,原意为“同等”、“同志”、“同伴”;近代,这一词演变为英文的Social,意为“社会的”这个形容词再加后缀ism,即构成为现在英文中的Socialism(社会主义)在英文中,Socialism是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反义词而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流行的价值观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用个人主义的反义词来表达,暗含着社会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核心的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指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理想社会所以,现在人们一般在泛义上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和追求建立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理想社会制度的所有思潮和实践 18世纪时德、意等国出现此词是指人的社会性;19世纪20-30年代圣西门派和欧文派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作一种新社会思潮、新社会制度的名称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陆续开始和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特别是1825年出现首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许多有识之士从各自的阶级和阶层利益和意愿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成为当时欧洲社会的一种时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流派分为三大类:(1)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Communis,意为公共19世纪80年代法国工人开始把“共产主义”一词用作他们要努力争取的在消灭资本主义之后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西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于80年代传入日本,日本人用古汉字把英文Socialism译为“社会主义”,把英文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到19世纪末这二词又被中国人移植到中文中来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开始在我国得到自觉的有系统的传播马克思在1842年10月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异同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在知识分子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中使用,强调社会公正平等;共产主义一词主要是首先在工人当中、在法国秘密结社组织中使用,强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共同点:公有;劳动者是主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有化程度;分配原则;国家的存在(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出现的,是人们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替代资本主义的更美好、更理想的社会制度广义社会主义:包括所有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其共同特征是,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使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狭义社会主义:专指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存在形态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批判资本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揭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广义:与“马克思主义”同义狭义: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B,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指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
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运动的主体和目的来看,又可称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C,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纵向替代物,既源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的更高级、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所要实现的制度目标基本特征: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其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主要标志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主要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主要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1、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2、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它是在实践中产生,经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的是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反对把其教条化社会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代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2)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凡是把社会主义理论当作科学对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取得成功,反之则失败,或陷入困境2、把社会主义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考察(1)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伟大的克服人的私欲的战斗———集体;(2)社会主义开创了全民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3)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彻底解放(自由)的实践3、运用阶级观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超阶级的,它是无产阶级的学说,并不是所有的阶级都可以接受的B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1)回顾社会主义的过去,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吸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2)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3)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第二部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程1、斯大林时期(1924-195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凝固(1)列宁去世后党内的激烈斗争以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对派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托派反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b.托派主张限制和消灭私有经济c.托派主张加速工业化,强调以工业为中心(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伴随着国家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党内干部大清洗三大运动而形成的这三大运动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所走的路这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而且是经过四年一战和三年内战破坏,经济勉强恢复到1913年水平的国家)而言是非常困难的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a.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改革与延续(1)政治体制改革 a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 b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c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推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2)经济体制改革 1)工业管理体制:主要是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A)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改行采购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的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B)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自主权;(C)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消机器拖拉机站;(D)大规模开垦土地。
3、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调整与停滞(1)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A、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巩固党的领导地位B、取消工业党和农业党,恢复设立统一的党委会C、取消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推行稳定干部队伍的方针D、强调党对苏联社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作用E、强调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不得兼任2)经济方面的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支持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的改革试验a恢复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兼顾地区b扩大企业自主权,改进计划工作c提倡物质刺激,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3)“发达社会主义” 勃列日涅夫强调“要事实求是地,科学地评价和估计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和前景”,逐步抛弃了赫鲁晓夫的提法1967年他正式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以7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克服了赫鲁晓夫时期的错误和矛盾,新经济体制试验促使苏联的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但到了后期,政治上僵化,保守势力抬头,党政领导老化,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停滞,甚至出现逆转4、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1982.10—1985.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短暂过渡5、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3—1991.1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改革与终结(1)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方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A、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B、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使其向社会民主党方向转变;C、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主权国家联盟制(2)经济改革新思路A、提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论断;B、提出把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经营方式区别开来的设想,实行多种所有制;C、提出“克服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成见”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3)对外关系方面提出一套“国际政治新思维”a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b强调各国“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4)8·19”事件和苏共瓦解 “8·19”前后,各加盟共和国都宣布了独立12月25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废除1922年12月30日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并宣布他们已经自愿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25日,戈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总统司令的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1)政治方面的表现A、推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B、一党单独执政的政党制度;C、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D、干部委派制和职务终身制的干部制度; E、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经济方面的表现第一,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第二,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第三,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第四,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第五,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3)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与资本主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