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论陈铨的文学批评观.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78842
  • 上传时间:2022-06-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7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论陈铨的文学批评观    曾一果季进(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来自wwW.lw5u.CoM]苏州215123)Reference: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他受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影响,深入考察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征,并站在“文化主义”的立场,重新分析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价值,提出了重构中国诗学的四种尺度,并指出中国文学批评应走的“新方向”但出于历史原因,陈铨对于中国文学批评诗学的构建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陈铨的一些诗学理论才逐渐被关注本文即对陈铨的文学批评诗学进行深入考察和评析,揭示其“文化主义”文学批判观的历史价值Keys:民族文学;世界性;文化主义;自由意志IO :A :1006-0677(2013)6-0007-06作者简介:曾一果,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就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尖锐批评,更是引发了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学存在价值的思考中国文学对于世界文学到底有没有贡献?西方文学是否比中国文学更高级?我们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看待中国文学?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中国学者。

      当然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五四以来的学者也都一直在探讨、思考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主将陈铨便就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了深入讨论陈铨曾在德国留学,深受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他借鉴康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人的思想,深入考察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征,并站在“文化主义”的立场,重新评估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世界价值,提出重构中国诗学的四种尺度,并指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应走的“新方向”但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陈铨对于中国文学批评诗学的建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文化主义”的批评观1943年陈铨以唐密的笔名,在《民族文学》上发表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一文,论文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文学到底有没有世界性?陈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其实这是他针对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的中国文学现状的思考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化氛围为一股怀疑和反叛精神所笼罩,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进步的,而中国传统的一切都遭到了怀疑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文化焦虑”,古典文学被认为是腐朽没落之物,跟不上世界潮流,它们对世界文学已毫无意义,中国文学只有全面抛弃旧文学,引进西方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才能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难道真的缺乏“世界性因素”?到底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呢?陈铨的这篇文章就是想解决这样的文学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和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年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胡适等人也开始“整理国故”,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陈铨的一系列文章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这些文章一个很大的贡献是较早地站在“文化主义”的立场,重新评价了中国固有的文学和文化在《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中,陈铨上来就提出要判断中国文学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学到底有没有对世界文学作出贡献,就必须有一定的“批评标尺”,如果没有一定的批评标尺,每个人自说自话,自然无法认识中国文学的价值为此,他对世界范围的文学批判类型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批评类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修辞式、内容式、天才式和文化式他认为有些民族的世界价值在于修辞或者内容,也就是艺术价值高,但绝大部分民族文学的价值却不能用修辞、内容和天才去考察,而应该拿“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因为文化才是一个民族许多人思想习惯的“结晶”:一个文化是一个民族许多年代许多人物生活思想习惯的结晶,经了种种方法地熔铸陶冶,结果成了一个民族共同对人生的态度。

      他们有他们特异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旁的民族迥不相同在陈铨看来,就是天才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在这一种特异地世界观人生观的空气中,有天才的文学家会去创造他的文学,不知不觉也就受了影响,结果他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发表他个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文化的代表如像歌德的浮士德固然是歌德对人生的启示,而同时也就是全德国文化对人生的启示,因为浮土德不但代表歌德个人同时也代表德国全民族拿文化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就是去研究某一种文学里面表现出来某种文化对人生的启示因为我们的标准是从文化上着眼,所以凡是愈能够代表某种文化的作品,我们愈认它为伟大陈铨虽然受到尼采影响,强调“天才”的历史作用,但他和尼采不同的地方是,他强调天才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产生,缺乏了这种环境,也就没有了天才至于那些缺乏艺术性、天才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陈铨看来也并非没有价值,只要它能够代表某种文化,不管它有无艺术成分,都是“伟大的”,他认为中国戏剧就是这样,尽管艺术成分不高,“大部分的戏剧本都俗陋肤浅”,但却具有“文化的性质”,“代表中国文化的力量却非常之大”,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陈铨指出,“文化标准”的文学批评,和修辞、内容以及天才标准的文学批评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文化标准”的批评者并不注重一个作品或一个诗人在艺术上的成功,而注重代表整个文化的文学。

      陈铨的文化思想其实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著名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观点很相似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总体来说,人类文化可以分成三种文化类型:1.理想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按照这种定义“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价值的发现和描写”;2.文献式的文化,文化是理性和想象作品的集合,主要是指一些历史典籍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集合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3.社会的文化,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as a way of life)的描述雷蒙·威廉斯肯定的是第三种,强调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陈铨实际上也是把文化看作一种整体的实践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观念下,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无论它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无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代表了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以是有价值、对整个世界文学也是有贡献的尽管陈铨本人身上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但他的“文化主义”批评观,却不是精英主义式的,相反,他颠覆、突破了以审美和道德为准则的精英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他认为那些存在于底层的各种通俗、浅陋的民间文化并非毫无价值,从文化角度看,这些民间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这些低俗的民间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样式由此可以看出,陈铨的文化主义文化观,其实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乃至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而在其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陈铨即以一种“文化主义”的文化标准考察中西文学1933年,陈铨用德文完成了博士论文《德国文学中的中德纯文学》,1936年,商务印书馆将此博士论文以“中德文学研究”为题目出版在这篇博士论文中,陈铨运用文化主义的批评标准,仔细考察了《赵氏孤儿》、《西厢记》这些中国文学作品在德语世界的传播过程,并重新评估《赵氏孤儿》和《西厢记》的文学价值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中国学者,大多从事西方文学典籍的翻译,很少反过来研究“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主要原因便是像陈独秀、胡适等五四先锋深受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觉得在世界文化潮流中,中国文化已经落伍,西方文化是“先进的”、“高级的”,代表着未来文学的方向陈铨却是一位较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学者,这本身就反映了陈铨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他不因中国其他方面的落后而认为中国文学和文化也毫无价值,因为他认为从文化主义的立场去看,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价值都是一样的,提供了不同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

      陈铨仔细地梳理了从1763年(即《中国祥志》)以来二百年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和介绍情况,考察了歌德、莱布尼茨等人所受到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仔细的考察中,他发现由于中德两国之间的隔膜,德国人对于中国文学并不了解,以致他们翻译中国文学时产生了许多错误:如果我们再去翻一翻阅在德国最负盛名的两部《中国文学史》,一部卫礼贤(Wilhelm)一部是格汝柏(Grube)看见他们讲中国文学家名字同作品的稀少,我们也会同样地失望至于德文里大部分的翻译,都是从英文或者法文转译出来,英文法文的译者已经就不高明,德译本的可靠性更可想而知一般译本里的绪言,大都是乱七八糟地瞎说陈铨的批评研究无疑提醒国内学界,不要什么都以西方为是,他说从十八世纪以来,即使最负盛名的德国汉学家,也经常误读中国文化,因而才把中国二流作品《灰阑记》、《好逑传》当作中国经典陈铨认为如果从“文化”角度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欧洲人学习汉字本来就很困难,要了解中国文学经典,那就更要耗费很长时间,《灰阑记》和《好逑传》之类的中国二流作品却能够简洁明了地提供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思想,所以就容易被西方的学者和大众接受除了站在“文化的”文学批评立场考察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情况,陈铨也用“文化的标准”审视中国古典文学,与梁漱溟等学者的看法一样,陈铨也认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早在孔子和老子之前,就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从那时中国这个民族对人生的态度就基本固定了,而伟大人物孔子、老子等的作用是固定了这种文化,结果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合理主义、返本主义和消极主义。

      孔子代表合理主义的人生态度,老子代表返本主义的人生态度,外来的释迦牟尼代表消极主义的人生态度而政治和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三种基本文化形态的具体演绎,譬如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孔子思想,有的作品表现的是道家思想陈铨还详细地分析了三种文化所代表的具体思想,他认为孔子思想的特点在于强调人生的明白性,一切都清清楚楚,而站在这一种文化观的立场来创造的文学,不会有“伟大内心的冲突”,“激烈感情的震荡”,“丰富的想象”和“神秘的思想”他说中国的散文和史书大多受到孔子思想支配,这些文章的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令其他民族难以企及我们只消想,英法散文的历史,也不过三四百年,德国不过二百年,再想中国二千多年以前散文,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就很可以自豪了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有一贯的儒家精神,史料和文章的本事,具有很高的水平他认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同样,陈铨认为道家和佛家文化也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之中,并且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铨虽是“尚力文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却从文化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强调柔弱文化的老子大加赞赏,他说《道德经》“是一部奇书,可以算全世界哲学诗里最伟大的著作。

      他长不过五千言,但是这五千字所表示出来的哲理,别人五百万字也表达不出来那样丰富他认为《道德经》显示了中国文学在深刻性方面也丝毫不逊于任何其他民族的文学如果不了解陈铨的文化主义立场,就很难理解“尚力文学”的代表人物陈铨会如此褒扬老子,而在“文化主义”视角下,陈铨还看到老子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关联:第一个有胆有识,激烈反抗的人,就是尼采他看见世界的危机,他恨极了肤浅的生活,他想要重新去维持人类的尊严,他想创造一个新的神话,新的宗教,新的文明二十世纪的初期,在哲学界,黑格尔复兴运动,生存学派,渐渐普遍,从新康德派的“理性哲学”变成了近代哲学的“精神哲学”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渐渐消灭,最时髦的,却是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西洋文化的趋势,是从外形到内心,从物质到精神,从枝叶到根本,从分离到统一,是有目共见的事实老子的哲学,因此在欧洲也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就好像十八世纪欧洲光明运动者,崇拜孔子的合理主义,欧洲不满意现代文化的思想家,也回头研究老子的返本主义如果不是本着“文化主义”的立场,陈铨是看不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