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doc
24页浅谈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基础、发展的过程,并从大众传播的功能(新闻、宣传、教育、娱乐四个方面)概括了现代大众传播的某些负面影响,最后解释了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拟态环境的出现使大众传播产生了误导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误导作用拟态环境 大众传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界定容量很大,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都能从中找到传播者、传播手段、传播的对象、传播的内容、传播的过程、以及由这五个特点衍生出来的传播的范围其中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大众传媒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西方早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来。
持肯定态度的有:美国政治家j.布来士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法国学者g.塔尔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也对大众传播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在他看来,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库利认为,近代传媒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另一种态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而形成的,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二次大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的加剧,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菲尔德和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的观点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上述两种观点,在当代传播学研究当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兴起、各种媒体的整合,使大众传播的强大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使人们对它的某些负面影响放松或者懈怠,我们必须提高提高警惕,从深层意义上对其负面影响进行理性与清醒的认识。
大众传播产生社会影响根源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目前正统的说法是施拉姆总结了拉斯韦尔和赖特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的四功能说,即:(1)监视环境;(2)使社会各不同部分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受众简单的说,就是“新闻”、“宣传”、“教育”和“娱乐”这四大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在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同时也就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正负影响总是相互依存的 一、在新闻报道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新闻报道中,与社会公德和公 认的善良风格不相符合的内容;不适宜宣扬或公开提倡的内容;可能导致受众不适当的模仿的内容;以及其他可能误导受众或导致不良后果的传播内容,如果堂而皇之出现在媒体上,尽管具有一定的可看性,但总整体而言,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比如:不尊重报道当事人的隐私权的内容,对无辜当事人或受害者的个人资料不适当的公布,这固然使新闻的内容1更为详尽,同时也可能导致事件的受害者受到更为强烈和持久的再度伤害 二、在宣传方面的负面影响正面宣传中因宣传手法、内容、传播 方式不当产生与宣传初衷相左的效果,使正面宣传的作用被削弱、甚至抵消比如正面宣传过头,就会产生虚假的现象,有些宣传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有些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宣传只注重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从而导致内容被错误理解或引起歧义 三、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并且在 众多的信息产品中,教育类占了绝对多数,利用网络教学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问题在于,依靠这种教学环境成长的孩子,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尤突出整日对着机器在游戏中学习,没有真实环境里的情感交流,会使孩子产生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思考的空间却很少,除了眼花缭乱与查找方便之外,很难本带给读者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 四、在娱乐方面的负面影响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的特点,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突出世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世俗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重感性欲望的满足,从世俗单纯意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媒介一味注重和迎合大众口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
突出表现在大众娱乐节目的雷同、低俗拉扎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过度沉湎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事实上,大众传播既能监视环境又能歪曲环境,既能整合社会又可引起社会动荡,既能教育人又能造出一披庸人,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大众传播只要发挥社会功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大众传播固然可以有效地引导受众,但也会误导受众 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的产生是因为大众传播的误导作用,使受众不能知晓事实真相或传播者的真实意图大众传播的误导,不是具体的传播制度、传播者、传播过程引起的,而是由大众传播的本质决定的大众传播在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环境之间横插入一个“拟态环境”,这一媒介环境就构成了大众传播误导的主情境随着历史的发展,误导和正确引导在不断转化人类文明是在传播对误导的扬弃中曲折前进和扩散的 因此,我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作出结论,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信息系统,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1]张国民.《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朱亚.《浅谈现代大众传播的某些负面影响》.新闻记者 [4]赵民.《大众传播中的反面示范作用及其对策》.探索与争鸣 第二篇: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专题试论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20世纪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出现标志着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人们对于轰动和刺激的追求大众传媒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而广告做为大众媒介强有力的伙伴,在突出商品的迷人魅力,预告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念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以其所负载的观念、意识广泛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此许多学者均有所论述美国著名的广告研究家珀特曾说:“广告是通过其独特的方法吸引消费者,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接近其概念,从而改变个人的生活的为数不多的社会性操作手段。
日本的小林太三郎在《广告基础》中指出广告“在社会和文化上的意义是,传播商品知识、提供娱乐和话题、发布流行信息及培养文化而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报学史专家戈公振先生在研究中国报学史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一语道出了广告的商业本质和文化负载功能 随着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媒介批评也日受关注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p.)和默顿(merton,r.)提出了大众媒介的四种负面功能:把人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则把大众传播媒介与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联系起来,认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包括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起着瓦解破坏作用,而且由于大众文化内容本身的娱乐性、庸俗性和空幻性,使人们丧失了超验的信仰,造成文化失去聚合力,导致西方社会领域的断裂丹尼尔•贝尔对大众传媒负面功能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以它为载体的大众文化(享乐主义)的批判这里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西方传播学者、社会学家对于大众媒介、大众文化的批判意识、批判思想。
本文拟从广告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文化某些不良倾向性的产生原因,进而试图揭示出广告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的某种互动联系 现代广告正以一种商业文化下的意识形态异化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竭力提倡一种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倡导、宣扬超支购买的高度消费社会的出现,从根本上破坏了那种强调节俭、简朴、自我约束和抑制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花钱和享受、炫耀和时尚成为个人成功的标志,结果大众文化变成了享乐主义的温床 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广告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广告成为创造当今高度消费社会的强大力量从最初的功能告知型广告到开始发挥“说服型”传播功能,现代广告通过不断唤起人们的欲望,来创造新的消费意识 事实上,在今天当我们打开报纸、广播、电视以至于电脑,广告信息均会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现代广告展示着商品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为人们提供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信息,以对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进行生动的描述,为人们变革生活方式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人们模仿广告和其他传播媒介中的所提供的生活模式,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们的消费观念早已超越了清教徒式的“消费禁欲主义”阶段。
但是就在商业广告大大推动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就是我们似乎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商业广告等现代促销手段的推动下,畸形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开始大量出现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者凡勃伦早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就提出“炫耀性消费”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时,消费行为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借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便 是其中之一促成“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很多,除了社会风气、生活水平、攀比、自尊心理等原因外,当然广告宣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现代商业广告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向受众展示一个不同于现实存在的充满魅力的虚幻世界,同时巧妙地将广告中的人文意义赋予到产品或服务上,让受众相信,只要消费这种产品即可进入这样的世界,从而获得向他人炫耀的资本目前许多高档消费品,如汽车广告、房地产广告均借助于这种消费暗示心理,“至尊”、“尊崇”等概念不绝于耳,纵容“炫耀性消费”行为,其消极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广告示范鼓励低收入人群与高消费者盲目攀比,会导致低收入人群的超前消费,在我们整个社会金融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无疑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广告凭借其特有的“欲望的模仿”机制重塑社会消费行为,进而重塑社会消费心理,最终构成了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生产领域倡导节俭、努力和严谨,在消费领域却刺激娱乐、放松和纵欲的风气,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广告所创造的享乐主义的世界充斥着豪宅、名车、美女和时装,组成了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