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doc
8页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在研究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上也离不开角借助实物图来理解角的概念都是认识角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实物图,按一定的顺序抽象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对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物图中不仅仅是静止的物体,如:尺子、小旗子等教材中也呈现能动态变化的物体,如剪刀、钟面等,这对学生感知动态角存在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一)结合生活情境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1.让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图,并从其中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亲历操作活动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2.通过折叠、拼摆、制作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角的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3.让学生知道画一个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4.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5.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在具体实物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的特点,并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通过分辨、画、折叠等操作活动,加深对直角的认识1.通过观察生活中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角有大小引出直角的概念,注意沟通直角与角的关系,认识直角的构成特点,进而抽象出直角图形和直角标志2.借助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否直角,渗透“叠合法”,明确画直角的方法,也为学习判断锐角和钝角方法做好铺垫3.加强对三角尺用法的指导和说明,结合折直角的活动,加深对直角的认识三)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通过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巩固对三类角的认识,渗透三角形角的特点1.以三角尺的直角作为标准,进行比一比的活动,在比较分类中认识锐角和钝角,并在实际比对中能正确区分三类角,充分利用直角表象提高判断角的类型的效率2、让学生通过一些拼角活动,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加深对三类角之间关系的理解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理解角的概念,能用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操作、归纳、类比、证明等机会,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尝试用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过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也认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认识角包括:初步认识角,知道角个部分的名称;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认识的三种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在研究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上也离不开角借助实物图来理解角的概念都是认识角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实物图,按一定的顺序抽象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对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物图中不仅仅是静止的物体,如:尺子、小旗子等教材中也呈现能动态变化的物体,如剪刀、钟面等,这对学生感知动态角存在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各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有一副三角尺有序拼出钝角)。
四、具体内容例1呈现了主题图中的3种实物图,并用红色线标出了实物中的角,进而展现了从3种实物图中抽象出的角(锐角、钝角、直角),这时只需要告诉学生这是角就可以了这三个角的类别、开口方向、角的两边的长短都不同,目的是突出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教材安排了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如:折叠、拼摆、制作活动角等多种实际操作活动,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开口度有关 例2以两幅动态的图展示了画角的步骤与方法,教材对画角过程的描述是: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同时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例3出示了红旗、椅子、双杠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继续体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里面呈现的角的开口度都是一样的,将这些角抽象出图形来,知道它的大小是一定的,使学生知道像这样的角就叫直角,并会标上直角符号再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接下来通过操作,用任意一张不规则的纸都可以折出直角,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了解直角的特征。
例4以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体会直角的特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各种大小不同的角有了印象,并知道了什么样的角是直角例5在这里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实物上的角的活动,抽象出锐角、钝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名称,让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但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有关角的度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标准,基于“比一比”这样的操作活动来判定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在比较时,要让学生明白,此时正是在比较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但对于一些明显大于直角或明显小于直角的角,学生可以直接依据直角的表象得出结论,不一定非得通过操作去“比”,所以要强化直角表象,充分利用直角表象提高判定角的类型的效率教材还提供了每个三角板上有两个锐角,钝角提供的是活动角,再次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学生对3类角的认识,也渗透了三角形角的特点 例6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用三角尺拼角的学习活动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解决的问题为“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首先要理解“一幅三角尺”的含义,知道自己可利用的都有哪种角在“怎样解答”中,教材呈现了两种策略:一种是通过直接拼的方式去尝试;一种是根据钝角与直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后者体现了有理、有序的思考,能够找到较多的、保证正确的答案在“解答正确吗”中,学生可以通过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的方式对拼出的角进行检验,也可以道理加以说明: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角肯定比直角大,那就是锐角五、教学建议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角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学生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的物体的活动因此只有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较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1.教师应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将这种角与数学意义的上角加以区分、对比观察,加深对数学意义上角的感知,从而引领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2.让学生经历找角、做活动角、折角、画角等一系列操作过程,教师给予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明确角的构成要点突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3.让学生在做活动角、折角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动态的角,利用这些动态的角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特征及角的大小变化,体会到角的大小与所折的两边的长短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形成对角全面而系统、正确的认识。
丰富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逐步加深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后续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