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史怀古诗解读.ppt
33页咏史怀古诗 解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和艺术特色. .2 2、、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怀古”是由是由凭吊古迹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而产生联想、想象,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长于长于情景交融情景交融 “咏史咏史”以吟咏或评论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人物为题材,借此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抒发情怀、讽刺时事——长于议论精辟长于议论精辟 咏史怀古诗的分类及主题归类咏史怀古诗的分类及主题归类 (一)怀故人:怀人伤己(一)怀故人:怀人伤己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性, 作者追念古人感伤自己作者追念古人感伤自己 1 1.对比失落型.对比失落型 2 2.同病相怜型.同病相怜型 (二)咏古迹:怀古伤今(二)咏古迹:怀古伤今1 1.昔盛今衰型.昔盛今衰型 2 2.物是人非型.物是人非型(三)(三)忆古事:借古讽今忆古事:借古讽今 讽喻统治者讽喻统治者1 1、咏史怀古诗的、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征结构特征::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三)(其三) 杜甫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怨恨曲中论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 2、、意象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事件 历史古迹历史古迹 3 3、、内容内容::国家国家-国运衰微;-国运衰微;统治者统治者-荒淫奢侈;-荒淫奢侈;古地古地-昔盛今衰;-昔盛今衰;古人古人-壮志难酬,忧国-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伤时,孤寂失意4 4、、语言语言:含蓄蕴藉:含蓄蕴藉5 5、、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感慨壮志难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酬(怀才不遇);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逸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艺术风格艺术风格:雄浑壮阔雄浑壮阔 含蓄沉郁含蓄沉郁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化用典故、今昔对比、化用典故、今昔对比、即事议论即事议论。
咏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史诗主要表现手法——用典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抒怀或借古讽今((1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怀古伤今,,咏史言咏史言志志 用典,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力和感染力如何鉴赏诗歌典故?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①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用的典故(写什么)(写什么)②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为什么写(为什么写 ))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连接点。
③③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④④分析作者的写法分析作者的写法(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达)弄清史实弄清史实明确意图明确意图体悟感情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分析技巧越中览古越中览古李白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鹧鸪飞 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含了深沉的昔盛今衰、怀古伤今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北齐二首(李商隐)北齐二首(李商隐)其一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讽刺当政者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资政的荒淫无道,以资政道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现作者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
的寂寞苦闷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三其三 杜甫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有人说,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吗?试作简要分析分析:分析:第一步第一步::寻找连接点寻找连接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点:第二步第二步::归类,探求主旨归类,探求主旨::1 1、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2 2、昭君、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去紫台连朔漠””,他,他““漂泊西南天地漂泊西南天地间间””((《《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一);其一);3 3、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4 4、、““每依北斗望京华(都城)每依北斗望京华(都城)””昭君敢于昭君敢于““怨恨怨恨””,他不敢怨君,,他不敢怨君,5 5、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
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怀人伤己(怀人伤己( 同病相怜)同病相怜)答案:答案:1 1、不同意、不同意2 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3 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感伤 1.. 咏古迹咏古迹 (07湖北卷)湖北卷) 过华清宫过华清宫 李约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君王游乐万机轻, , 一曲霓裳四海兵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玉辇升天人已尽, , 故宫惟有树长生故宫惟有树长生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情?(4分)分) ((2)请指出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请指出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分) ((1)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 ((2)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法(2分)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分)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宫殿荒凉2分)分)登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1)分别概括这两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蜀相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①诗的颔联诗的颔联 “ “自自””、、““空空” ” 用的好,好在哪用的好,好在哪里?里?②②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自””是独自,徒自的意思是独自,徒自的意思““空空””, ,白白地、白白地、徒劳地描绘出碧草自生自绿,春色自美自尝,描绘出碧草自生自绿,春色自美自尝,黄鹂隔叶宛转鸣叫的情景黄鹂隔叶宛转鸣叫的情景其作用有二其作用有二::一是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二是惋惜与英灵作伴惋惜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自春色”“”“空好音空好音””的叹息,流露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惋惜与悲痛出对诸葛亮的惋惜与悲痛①①诗的颔联诗的颔联 “ “自自””、、““空空” ” 用的好,用的好,好在哪里?好在哪里?②②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对蜀丞相诸葛亮的深这首诗表达了对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和惋惜深敬意和惋惜 ,缅怀他生前的显赫,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也蕴藉着诗人功勋,也蕴藉着诗人 对社会现实和对社会现实和自身遭遇的感慨。
自身遭遇的感慨 西施滩西施滩 崔道融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似有不平声 西施西施 罗隐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注:据《《史记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灭掉了吴国1、两首诗都针对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红颜祸水”这一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红颜祸水”这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家国兴亡自有时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崔诗崔诗““浣纱春水急,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似有不平声罗诗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越国亡来又是谁借景抒情、比喻借景抒情、比喻对比、反问对比、反问崔诗崔诗““浣纱春水急,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春天到了,西施当年浣纱的滩春天到了,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 “似有不平声似有不平声这这““似有似有””二字,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二字,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深沉的慨叹 罗诗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越国亡来又是谁运用对比、反问运用对比、反问通过吴、越兴替史实的对照,表达作者对通过吴、越兴替史实的对照,表达作者对历代亡国者推诿责任的痛恨对真正祸国历代亡国者推诿责任的痛恨对真正祸国殃民者的痛恨殃民者的痛恨经典链接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满满 江江 红红 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