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走班状态下学生融入原生态班级的情况研究.docx
9页小走班状态下学生融入原生态班级的情况研究 秦宇摘要:随着中、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教学方式尝试用走班制理论上讲,走班制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做出的选择,本应该在班集体里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与理想状态相违背的现象本文以北京市GY学校为例,小走班出现的走班学生与原生态班级分离的现象做分析,为已经实施小走班或者将要实施小走班的学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走班生;原生态班级;隔离层;融入走班制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适应招生考试改革的必然选择北京市初中学段教学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思路靠近,实施中考改革“五选三”,GY学校为适应新中考,在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实施走班本文基于新中考改革背景,立足GY学校走班制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查文献、跟班观察、访谈等一系列措施,具体分析GY学校小走班过程中走班学生与原生态班级之间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一、北京市GY学校的初中小走班情况中考改革“五选三”并不是随便五科任选三科,而是要求政史地三科中选一到二科、物生(化)之间必须选一科,这样子的组合共有九种组合道德与法治 历史 地理 物理④ 物理(生化)⑤政史地选一门的情况 1.4.5 2.4.5 3.4.5政史地选两门的情况 1.2.4 1.2.5 1.3.41.3.5 2.3.4 2.3.5北京市GY学校初中一、二年级保持旧式教学方式,初二升初三的暑假进行预选,开学以后重组原来的行政班,把大多数相同选科套餐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保持行政班教学,没有学生走班,此时学生的五门课程均作为通识课教学。
到了初三第二学期,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学生与家长商量以后签定选科的确认表,时间大概在三月底四月初,此时就根据学生所选科目进行集中教学,所谓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校将确定的选科选择分散的学生集中在(5)班,(1)班是美術特长班没有进行重新分班这样子初三年级七个行政班中,(1)班和(5)班两个班级进行走班,其余班级保持行政班教学不变在(1)班和(5)班之间走班的学生人数也是少数,政治学科走到(5)班学习的共有5人,地理学科走到(1)班学习的共有8人,历史学科走到(1)班学习的共有20个,物理、生化学科走到另外的一个学科教室学习小走班的好处:GY学校走班特色就是分班而小走班,必考科目——语数外不走班,政史地理化(生)五科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深刻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为GY学校走班人数较少,便于班主任老师管理,对于学校来说能够适当的减少管理成本、空间成本这种走班模式对于一些人数较少,师资力量不强,资源较为缺乏的学校来说可以作为推广的模式小走班的坏处:GY学校的走班时间在升学考试前两个月左右,中考应该算学生一次重要的考试,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怎么提高学习成绩上,反而要求学生开始做出带有未来高中、大学、职业倾向性的选择,这样子的政策安排给学生不免造成了压力,家长也会产生焦虑,任课教师集中教学时间缩短,给学校也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工作负担。
这样子的走班肯定会阻碍重重,是有违中考改革初衷的在最终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之前共有两次分班,在环境心理学认为,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不适应的表现,学生被频繁地换环境,不利于她完整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适应新的班主任、新的班级文化也需要时间,而面对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学生们,时间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太重要了现在放在他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变成了“适应环境”,但是越想要融入却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们到新的班级上课,课堂上呈低头状,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处于一种课堂边缘状态,与最初选择的理由——喜欢、热爱,并不符合,因为学业成绩没有提高,学生反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就是我要研究的问题二、小走班学生进入原生态班级的情况原生态班级是指原来的行政班级,在这里是指GY学校的初三(1)班和(5)班,这两个班级相较于其他行政班不同,既包括不走班的大部分学生,又包括走班的少数学生,我将接受少数走班学生的班级称为原生态班级虽然我举(1)班和(5)班,但是一班和五班还是有些不同的,比较起来的话,(1)班更加接近于原生态班级,这个班级是美术特长班,大部分学生在这个班级共同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所以下面的描述主要是对于(1)班这个原生态班级为基础的,同时包含了(5)班出现的共性情况。
一)座位安排:原生态班级学生的座位按照综合成绩来选择,成绩优秀的先选,这和原来的行政班管理没有什么区别在(1)班和(5)班教室最后面有空桌椅,来走班的学生进入教室后径直走到教室后面,自己找座位坐下来,对这个座位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没有规定,没有做任何安排,所以走班的学生没有固定的位置,根据先到先得的原则,谁先到班,谁就可以自己先选择上课的位置久而久之,走班学生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走出原生态班学生的空座位不管位于教室的什么位置,走班学生都不会去填补,只是让他的位置空着分析:座位没有一一对应,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上课出勤状况不了解;走班生的座位在教室后面,学生又随便坐,这样子学生容易形成不益于学习的小团体,不便于教师管理和学生成绩的提高;但是,重新进行座位的排列,在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又造成课前混乱,不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二)课堂互动:选择走班的学生90%的理由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然而实际教学现场,这些学生的表现都不太理想:有的学生静静地听着老师讲课跟着老师做笔记,这是最好的表现;有的学生低头自学,老师询问问题也不回答;有的学生与其他走班学生聊天;还有的学生干脆趴着睡觉等等。
可见,走班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出于多方考虑:一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讲课多于管理,教室活动范围仅仅限于讲台周围;二是教师对于走班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又担心过多关注和提问给走班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所以教师互动范围就集中在前几排学生,也就是原生态班级的学生可见,任课教师对于走班学生的课堂调动度也不高分析:课堂互动是最能够拉动师生“我——你”关系的活动,但是在小走班的实践中,由于教室的场域环境、师生的心理环境使得课堂互动不热烈,那么走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冲淡,又怎么可能带来成绩的提高呢?(三)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思考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学习,另一种是团队学习在跟班观察的过程中,在(1)班和(5)班都同样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原生态班级学生以团体学习为主,走班的学生是独立自学走班学生采取个人独立学习,既不参与原生态班级的讨论,同时这些走班生们也不形成小组讨论在访谈任课老师以后,我们了解到走班生中学生的成绩大部分是靠后的,这是不是说独立学习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分析:走班学生是至始至终的学习方式就是独立自学吗?我想肯定不是。
通过访谈学生和老师,我们也确定了答案,这些走班学生们内心是渴望被老师和原生态班级学生关注的,想要与原生态班级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但是,融入不仅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而且还有心理的障碍,忽视周围人的眼光,与老师、原生态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需要时间和媒介,学习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来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具体的措施我会在后文中写到四)作业管理:GY学校的作业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原生态班级的学习干部集体,另一个是走班的学生集体原生态班级有完善的干部群:学习委员、课代表、小组长、学科小组长,原有的作业管理秩序井井有條,即使有走班生的存在,该管理系统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走班的学生是一个全新的组合,所以在走班的学生中要选一个负责管理的学生,定为学科小组长,只负责走班学生的作业收发走班学生的负责人将收起的作业交给原生态班的课代表,最后课代表将所有人的作业交给任课老师科任老师有一个群,选择该科目和该老师的学生加入进来这个群就被用来通知作业和布置学生课前的任务分析:GY学校整个年级的作业管理系统是很完善合理的,原有生态班级和走班学生各自管理各自,然后又要求走班管理小系统听从原生态班级的系统布置作业的确是用到了新的社交手段,但是熟悉使用的人都知道,一个群常常会导致重要信息的忽视或故意忽视,而法不责众,使得老师的课后管理得不到保障,同时布置的课前预习准备活动也常被忽视,使得新的教学不容易进行下去。
五)心理状态: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都是从走班的外部状况而言的,但是很多本质却来自心理,所以第五方面围绕走班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阐释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初中的学生个性很独立,但是面对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还是比较听从的,虽然访谈中了解到,走班学生也会抱怨比起原来的行政班自己的归属感弱化了,而且课间要奔波在楼上楼下,上一节课的拖沓影响下一节课的到位等等,但是学生还是很开心自己能够走班,去到新的班级学习原生态班级的学生面对走班的学生既没有热情欢迎,也没有消极反对,是一种不温不火的应对态度走班学生处于矛盾状态,他们既想要加入新的班级,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又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在新的班级里唯唯诺诺,不能表现真实的内心需求任课教师考虑走班的学生会比较敏感,所以教学过程中较少与走班生交流,尽量不去触碰他们;班主任教师保证走班学生的出勤,关于班级文化一律与走班学生无关分析:最终是走班生矛盾的心理导致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低和心理不健康,当然还有学校的责任:座位安排、分班早晚等等三、走班学生与原生态班级的隔离层通过分析走班学生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班级现场暴露出走班学生与原生态班级隔离的断层这种隔离层是很明显的,在这一部分将分析隔离原因。
一)外部原因:1.空间隔离学生座位的安排方面:原生态班级学生座位按照成绩划分,长期稳定,学生前后左右熟悉,已经自己建构了一个相对安全区域,这个安全区域一般是比较排斥新成员的进入的走班学生的位置在教室空间的最后一排,既没有班主任的特殊安排,又没有科任老师的细心照顾,加之原生态班级团体的整体性,使得空间距离产生了教室的布置方面:教室墙壁或者陈列的安排体现一个班级的集体文化,在走班制实施以来,原生态班级没有对这个走班小群体关注,突出地表现在班级板报和墙壁布置均没有变化,陈列的均是原生态班级学生的风采、原班级的荣誉奖章等等,试想一下,走班学生走到这个班级,然而这个班级一点都没有自己活动的影子,那种失落感肯定很强烈,没有集体归属感课堂环境方面:这个方面涉及到德育与智育的矛盾走班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喜欢的同时也要有成绩的提高,由于GY学校走班比较晚,走班学段比较特殊——初三年级,所以课堂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分,帮助学生找做题技巧,加之走班,学生上课前五分钟基本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教学时间一再被压缩,最后导致走班学生处于压抑状态,既走不进老师,也走不进同学班级距离方面:班级与班级之间本来就距离较大,各个班级学生平时也很少接触,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距离较远。
2.时间隔离课间时间方面:课间时间十分钟,学生要做的事情——上厕所、打水、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工具(仅仅考虑个人需要)等,与时间比起来还是很紧张而走班学生除了这些事情外,还增加了走到上课班级的位置移动,所以十分钟能否按时到上课教室是很大的问题——上一节课要准时下课,学生得要做好自己事情的安排等所以在课间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是没有过多交流的课上时间方面:课堂时间四十五分钟,初三学生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所以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几乎没有,所以也就难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感情在校时间方面:在校的时间,除了上课的时间安排外,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很有限,进校走班期间,初三学生即将进行体育考试,学生在课间操时间又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