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校公共选修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docx
9页农业类高校公共选修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刘俊摘 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业类高校公选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公选课管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政策措施关键词:公共选修课;问题;对策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具有可选择性的非专业课程高校开设公选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公选课在我国高校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大”)为例对农业类高校公选课的教学现状作出分析,以就教于大家一、南农大公选课的特点与成绩南农大开设公选课已有20多年历史,初步形成了具有南农大特色的公选课课程体系与管理规范具体来说,南农大公選课管理具有如下特点一)开课严谨,管理规范南农大公选课的开设有严格的程序,其管理比较规范有意开设公选课的教师需提交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案等详细资料,经教研室和学院两级单位审核并试讲通过之后,再报学校教务处审核,方可开设该校公选课的管理基本等同于必修课。
二)总量丰富,结构相对合理《南京农业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2015版)目录共列216门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38)、社会科学(51)、自然科学(53)、艺术与体育(46)、应用技术(28)五类课程相对来说,该校公选课开课数量丰富,课程科系结构比较合理,学生有较大的选课空间三)学生选修数量要求适当,科系平衡南农大通识教育选修课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10个学分的课程总量学生须在上述五类课程每一类中至少修满2个学分,且不得修读与主修专业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四)选课指导规范详细,操作性强南农大选课工作安排分预选、正选、补退选三个阶段每学期选课前教务处发布选课通知,并印发《选课手册》各学院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学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课手册》和本人的学习情况自行决定每学期修读的课程,但每学期选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得超过3门;上课时间冲突的课程只能选修其中一门正选结束后,选课人数少于30人的选修课将停开五)开课充分尊重教师自主权鉴于公选课数量严重不足,部分学者提出强制院系或教师开设公选课但强制排课是不公平的,其教学其效果也是可疑的南农大实行教师自愿开课的政策,并且不限制教师开设非自己所在院系专业的课程。
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该校食品科技学院教师开设了《食品营养学》,同时也有动物科技学院教师开设了《饮食营养与健康》;人文学院教师开设了《戏剧鉴赏》,同时也有理学院教师开设《京剧艺术欣赏》六)跨校合作,资源共享高校与周边高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有助于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211名校,相距极近,曾建立公选课互选互认合作机制但不幸的是,目前已停止这种合作安排二、南农大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南农大的公选课也还存在着一些相对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选课的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理念不够清晰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学科结构中,部分高校片面强调特色学科和强势学科,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公选课不够重视南农大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目标,学科建设向学校重点支持的学科倾斜,其他学科所获资源相对较少公选课一般排课在晚上或周末,晚上授课是相关监管部门的盲区,加之非教学活动干扰多,学生旷课有“理由”,课堂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是学校不重视公选课的最直观表现二)课程管理不够细化,仍有改进空间南农大并无公选课开课指导性目录,教师开课大多仅凭个人兴趣,学校公选课课程结构仍有改进空间。
少数公选课非常火爆,却因班级人数过多而缺少师生互动,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公选课却无人问津,南农大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设149门公选课,其中有57门课因选修人数过少而停开,占总数的38.26%专业课、公共课和公选课采用同一指标系统评价,该指标系统并未考虑到不同类型课程的具体特征和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评价的合理性有所欠缺公选课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该校公选课的停开全看教师个人意愿,又因大多数公选课只有一位教师开设,人走课停,课程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期末考核比较随意该校公选课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与课程论文该校开卷考试规定颇具特色,要求只允许带一张A4纸单面手抄资料参考但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实行毫无限制的“大开卷”,学校也未加以制止至于课程论文,水平普遍不高,尤甚者剽窃拼凑,教师只能给一个较低的分数三)公选课总量相对不足,部分课程质量欠佳这是很多农业类高校公选课令人无奈的现状公选课学生学术背景差异大,班级规模大,上课难度大,学校并无针对公选课的特殊激励措施,大多数教师对开设公选课积极性不高愿意长期开设公选课的教师大多具有高度的教学热情和奉献精神,部分教师则可能只是因为工作量不满公选课总量相对不足,学生选择空间有限。
分校区学生因校区相隔遥远,事实上无法选修主校区公选课,学生选课空间更小公选课开课教师多为中低级职称,或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公选课课程建设滞后,适用教材匮乏,公选课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强不仅如此,少数教师上课没有讲义信口开河,极个别教师甚至播放影碟混时间为工作量而开课的教师在严格管理学生上投鼠忌器,教学纪律较差四)学生逃课严重部分学生对公选课极端功利,片面追求学分,以教师管理宽松、给分高低作为选课的标准某高校调查显示,从未逃过公选课的学生比例为零,经常逃的比例高达67.9%南农大的公选课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但也有逃课、旷课现象五)网络选课的困扰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相对有限,选课系统开放时间短,一些学生不管对某门课程有无兴趣和修习的知识准备,采取“先选中再说”的策略,听课时再决定是继续选修还是退选这造成短期内大量课程资源被浪费,很多学生无课可选的乱象南农大也有类似情况由于短期内大量学生集中选课,常常造成选课系统瘫痪,即使勉强登录,选1门课程需要1~2小时甚至1~2天,速读很慢不过,近年来随着服务器的升级改造,该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三、优化公选课管理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重视公选课,应与必修课同等对待这种同等对待要落实在教学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果教室足够,建议学校集中安排某个工作日为公选课上课时段,如此既能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也可以将公选课教学纳入正常监管院系安排活动时应提前与教务处协调好,规避与公选课教学时间的冲突目前受班级规模过大的限制,南农大公选课教师上课形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较少应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实效,以后可以通过分班或配备助教为尝试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二)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教务处与二级教学单位(院系)适度分工合作,权责明确教务处要切实负责安排公选课的建章立制、总体规划、学科设置等宏观领域及考核管理、质量监控、任课教师及上课时间安排;具体课程的开课规划、课程审批等由院系负责教务部门要强化研究公选课课程目标,公选课课程内容设计原则,研究最佳学生选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同时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教师开课时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学术积累,同时应结合国家的教育目标、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师生座谈会,以(网络)问卷评价等形式收集各方面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公选课的考核标准应区别于必修课与必选课,要具有可操作性在考虑督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人选时应适当吸收公选课教师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公选课要奖优罚劣南农大要求申报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是教授职称,建议放宽到讲师因为职称主要是评价学术水平的,而精品课程主要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两者不宜混为一谈对学生和督导反映不好的课程,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旧不达标的就应停开连续两个学期无人选修或选修人数太少的课程,也应停開选课人数下限可以适当降低,如10人以上即可开课人数少可以更好的开展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学分与课时也完全可以更加灵活的设置安排三)做好选课指导工作学生选课指导包括广泛宣传和直接指导等形式宣传方式包括网络宣传(校园网、学校公众号等)与传统媒体宣传(如选课指导手册,学生手册,校报专刊,宣传栏等)选课指导手册的内容既要完善又要浅显易懂,必须包括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应选课程、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选课建议、以前学生评论等内容,使学生轻松明白地选课直接指导包括导师指导和老生辅助指导,员辅助指导导师要从整体素质教育角度,对具有不同禀赋、兴趣、特长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选课要求导师的工作量很大,因此每个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应有严格限制。
四)强化课堂纪律强化公选课课堂监控力度,落实公选课督导检查制度为避免少数教师混课时,除部分特殊课程外(如“影视艺术鉴赏”),应对教学中视频播放作出明确限制,如每节课视频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0分钟组织各院系学生会对公选课出勤率进行检查,对选而不修、影响教学秩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如缺课1/3及以上的同学取消期末考试的资格改进课程考核形式科学合理地考核学习效果适量的随机课堂作业兼顾了考勤、作业及阶段性学习效果考察,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值得推广应用严肃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的规范要求,不得随意降低标准五)严格审核公选课教师资格逐步探索建立公选课新进教师的岗位标准,要求开课教师在开课的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如至少发表过2篇相关论文对于适当提高课酬标准以激励高职称教师开设选修课,加大选修课供给课程供应不足,可以适当提高课酬标准以激励高职称教师开课,同时恢复邻近高校公选课互选学分互认合作机制,加大选修课供给参考文献[1]罗平.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优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2-34.[2]曹云亮.群体动力学视域下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103-105.[3]粱圣杰.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4(9):94-95.[4]魏祥东,邹慧玲,铁柏清,邵继海.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59-363.[5]李仁方.从学生反馈问题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月下旬刊):5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