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报告.docx
18页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报告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1]和3G、Wi-Fi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在网民中的渗透率逐步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整体规模快速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的数据,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004.1万户,达到76436.5万户[2]其中,终端用户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为4.2亿,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3]一 移动互联网用户属性(一)性别结构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以下简称“移动用户”)中男性比例依旧高于女性在网民中,男性网民占57.4%,女性占42.6%,性别比例的绝对差距为14.8个百分点与整体网民相比,在终端上,男性用户的优势更为明显与2011年相比,女性网民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网民的性别比例呈现出趋向于平衡的态势(见图1、图2)图1 2012年12月网民与整体网民性别结构对比图2 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网民性别结构对比(二)年龄结构与整体网民相比,移动用户继续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但30岁以上用户比例上升,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移动用户呈现出缓慢的年龄成熟化趋势。
网民中,10~29岁青少年网民占比达60%,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为34.3%,这两个年龄段的网民占比均高于整体网民(见图3)但从变化趋势来看,与2011年相比,10~19岁、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10~19岁网民占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30岁以上各个年龄段网民比例均有所上升,其中40~4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增长最多,为2.4个百分点(见图4)平板电脑用户年龄高于网民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与相比较,平板电脑属于新兴数码产品,20~40岁的人更容易接受新技术,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平板电脑用户占比最高[4]图3 2012年网民与整体网民年龄结构对比图4 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网民用户年龄结构对比(三)学历结构与整体网民在学历上的分布相似,网民多集中在低学历水平,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分别占网民总数的34.9%和33.3%,构成网民的主体与整体网民的学历状况相比,网民的学历水平稍高,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均高于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见图5)不过,与2011年相比,网民的学历水平出现下降趋势,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所占比重都有所下降,小学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比有所升高,由于10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并没有增长,可以推测这部分增长来自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见图6),这说明通过上网的技术门槛在降低。
由于平板电脑相对高端,平板电脑用户呈现出明显的高学历特征,其中本科学历最多,占到68%,大专、研究生(博士/硕士)及以上学历用户均在10%左右[5]图5 2012年12月网民与整体网民学历结构对比图6 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学历结构对比(四)收入结构与整体网民比较,2012年,移动用户收入体现出比整体网民收入高的特征以网民为例,与整体网民相似,1~500元、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收入阶层的比例较大;但在3001~5000元、5001~8000元、8001元及以上的收入阶层在网民的占比均高于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且占比均较2011年有所提升(见图7)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2011年,网民中2000元以上收入占比都在上升,除无收入群体外,2000元以下收入占比都在下降,无收入群体占比上升与学生占比增加有关(见图8)图7 2012年12月网民与整体网民收入结构对比图8 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网民收入结构对比平板电脑用户呈现出明显的高收入特征在平板电脑用户中,平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用户比例最高(36.8%),将近半数(49.6%)的用户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其中12.8%的用户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用户仅占7.2%。
[6](五)城乡结构与整体网民的城乡分布情况基本相似,移动用户的城乡分布比例相差悬殊以网民为例,2012年城镇网民占比超过七成,农村网民占比不足三成,相差近45个百分点(见图9);与2011年相比,农村网民在网民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0.4个百分点(见图10)城镇用户依然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力量,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图9 2012年网民与整体网民城乡分布对比图10 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网民城乡分布对比二 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本使用行为特征(一)使用终端和平板电脑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最多的两大移动终端,其中,终端的用户比例最高2013年1月,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为4.2亿,网民中使用上网的比例高达74.5%,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7]另据互联网消费中心的调查数据,是移动用户使用最多的移动终端,占比79.7%,接近八成,而较多使用平板电脑的调查者占两成[8]与2011年相比,平板电脑用户的比例明显上升2012年,千元智能推动了智能在中国的普及,智能保有量和用户数量大幅度增加2012年第二季度,智能出货规模占比53%,首次超过功能。
[9]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智能保有量达到3.6亿部,增速为80%,[10]越来越多的非智能用户正在转变为智能用户智能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公司NPD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首次超过笔记本电脑,达到6500万台,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平板电脑消费市场[11]智能和平板电脑用户的快速增长将大大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二)接入方式2012年,2G、2.5G仍是中国移动用户上网的主要方式,但选择使用3G网络和Wi-Fi上网的网民比例也逐渐开始增多,比例分别为30.4%和28.6%(见图11)3G、Wi-Fi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大幅度提高2011年,智能用户中Wi-Fi使用率为14.8%,非智能用户仅为0.6%;2012年,网民中以Wi-Fi为主要上网方式的网民比例已达到33.4%(见图12)[12]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3G用户数量达到2.3亿,新增3G用户占新增移动用户的比例已达到82.9%[13]3G和Wi-Fi技术的发展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上网体验,随着3G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它们将成为移动用户接入网络的主要方式。
Wi-Fi网民对网上购物、邮件、音乐、视频等应用的使用率要远高于非Wi-Fi网民(见图13),3G和Wi-Fi用户比例的上升有助于推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图11 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网民使用过的网络形式图12 2012年1~6月网民主要上网方式图13 2012年1~6月Wi-Fi网民和非Wi-Fi网民网络应用使用率对比(三)上网流量从上网流量上来看,与2011年相比,网民包月流量明显增多每月100M以下的智能和非智能用户比例分别下降了13个和15.4个百分点,而包月流量在300M以上的用户比例有所上升(见图14、图15)智能用户包月流量在100M以上的用户比例要远高于非智能用户(见图16),可见智能用户的增多是无线网络流量上升的推动因素之一尽管如此,仍有半数以上网民包月流量在100M以下,意味着大多数网民只能进行、微博、网页等基本网络操作,对消耗流量较大的图片、视频类应用使用能力有限(见图16)网速慢、影响浏览效果”与“流量资费高”是制约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因素智能网络应用的丰富和发展以网民的使用程度为基础,如何优化网络环境、降低网络流量资费以促进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
图14 2011年与2012年智能用户包月流量对比图15 2011年与2012年非智能用户包月流量对比图16 2012年网民包月流量形式(四)使用场景从网民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来看,无论在卧室/宿舍、工位/教室等固定场所,还是在公交车、出租车等移动场所,人们都习惯通过上网,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上网呈现出“碎片化”和“常态化”的双重特征,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见图17)图17 网民经常上网的场所另外,在卧室/宿舍、工位/教室等固定场所,上网已经部分取代电脑,成为用户更为方便舒适的上网选择,35.6%的网民报告其因为使用而减少了对电脑的使用,尤其是切合便捷随身特点的娱乐、社交和信息类应用,人们更多地转向使用而不是使用电脑来进行操作[14]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五)上网频率及时长从网民上网的频率来看,每天多次上网的网民比重从2011年的53.6%提高到57%,每天上一次网的比重由18.4%提高到22.9%也就是说,2012年,有近80%的网民每天至少上一次网(见图18),网民的上网频率高于2011年图18 2011年与2012年中国网民上网频率对比从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来看,2012年较2011年有所增加。
2012年,平均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的网民占63.3%,比2011年提高5.3个百分点;22%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不少于4个小时,比2011年提高2.2个百分点(见图19)网民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黏性进一步增强图19 2011年与2012年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对比(六)应用付费情况CNNIC调查显示,最近半年,仅有15.4%的网民为上的软件、电子书或游戏等各种软件付过费,网民还没有养成有偿使用应用的习惯相对于实用类应用和服务,网民更倾向于对游戏、小说等娱乐性应用付费三 移动互联网用户应用行为特征(一)移动应用使用情况概览2012年,由于智能的普及、平板电脑出货量的增加、无线网络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发力,我国移动互联网获得较快发展就网民使用应用的情况来看,除网络文学和社交网站渗透率略有下降外,其他各类应用在用户中的渗透率均有所提高交流沟通类和信息获取类应用依然是网民使用最多的应用,休闲娱乐类和电子商务类应用在2012年获得快速发展,前景看好(见图20)图20 2011年与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应用情况对比1.交流沟通类依然为最热门应用类型,即时通信最受欢迎从2012年应用渗透率分布来看,交流沟通类应用依然是最受用户欢迎的应用类型。
即时通信以83.9%的渗透率继续稳居各种应用之首除了契合移动社交特点和即时通信服务商的积极推动之外,语音、视频、地理位置定位、二维码扫描等多元化功能吸引了更多用户,且除了社交功能之外,即时通信应用还具有资讯、娱乐、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这些都使即时通信应用具有很高的使用率和黏性微博渗透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比2011年增长了9.7个百分点一部分微博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