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翻译.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文言文刻舟求剑的翻译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进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接待阅读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 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刻在船边上 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 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探索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解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刻,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探索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 17.舟止,止:中断 [1] 简介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 八览、 六论、 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出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 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 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 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 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会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付出后因 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 史记·吕不韦列传》)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