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
19页1银川二中 2013 届高三月考试题一语 文说明:本卷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主观性试题请用黑色笔书写一、论述类阅读(3 题共 9 分)谈文化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怎能有不能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制约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2逐渐变成俗文化2.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是不密切B.俗文化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能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D. 雅 文 化 是 俗 的 “自 觉 ”, 表 明 它 是 人 们 出 于 某 种 目 的 和 需 要 , 对 有 些 俗 文 化 加 以 提 炼而 成 的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虽然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但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B.当整个社会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C.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D.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30 分)(一) 古文阅读(19 分)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此以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
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3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权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军:指挥作战B.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谮:责备C. 崧亦深德世衡 德:感激D. 世衡遇之愈厚 遇:对待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遇乞终以疑死 余船以次俱进。
C.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D.世衡卒,乃录其功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种世衡临别解下所穿的絮袍赠送给法崧,叮嘱他千方百计求见敌方谋臣遇乞,法崧至敌方按照种世衡的指教去做B. 种世衡设计考验法崧,法崧不为严刑拷打所屈于是种世衡对法崧去间谍的有关事项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法崧答应按计去做C.敌方怀疑法崧,法崧主管官吏捉住,敌方打开袍子,搜到了藏在领子中的种世衡给遇乞的信后来还是被遇乞杀死了D.种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这一切都为人了解,为人赞叹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5 分)译文: (2)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5 分)译文: (二) 古诗鉴赏(11 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①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 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 ③ 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4【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8.这首诗的颈联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颈联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6 分)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全面分析诗中丰富的情感5 分)(三) 默写(7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 分) (1)独学而无友, 《礼记》),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2)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三.文本阅读11.文学类文本阅读(17 分)悲悯生命毕淑敏科技发展了,现代人读的是电子读物,乘的是波音飞机作家,比以前不好当你能看到的书,他人也能看到你能参观的自然景点异域风光,别人也许去过的更早更多从前的诗人,骑一小毛驴,走啊走,四蹄就踏出一首千古绝唱现在你就是跨着登月火箭,也是干抓一把火山灰阑珊归来也许是不自信,我基本上不写游记,不写历史,不写我的时代以外的故事我将笔触更多地剖向我所生长的土壤,目光关注危机四伏的世界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与梦想(绝无贬低专写短篇小说的大师的意思)几年前,当我决定开始写作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具体写什么内容,一时拿不定主意经过多年储备,很有几份材料,是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的它们像一些元宵的胚芽,小而很有棱角地站在我的糯米面箩里,召唤着我,期待着我均匀地摇动它们,让它们身上包裹更丰富的米粉,缓缓地膨胀起来,丰满起来,变得洁白而蓬松,渐渐趋近成品委实有些决定不下想写这个,那个又在诱惑放下这个,又觉得于心不忍后来我很坚决地对自己说,既然对我来说,哪个都敝帚自珍,就想一想更广大的人更迫切需要什么。
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这样一比较,对于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凸现出来也许是我做过多年医生的经历,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我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也许是我在海拔 5 000 米的藏北高原当兵的十几年生涯,使我痛感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5一位屡戒屡吸的女孩对我说,她是因为好奇加无知,才染上毒瘾的我说,报上不是经常宣传吗,你为何置若罔闻?她说,我们不看报,看了也不信如果你能写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让更多的人早点读到,也许可以救命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但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整个《红处方》的写作,是离开北京在我母亲家完成的有朋友问,你写作此书的时候,是否非常痛苦与沉重?我说,不是当我做好准备进入写作状态时,基本上心平气和我知道要走到哪里去,何地迂回,何地直插,胸中大体有数长篇小说是马拉松跑,如果边设计边施工,顿挫无序,是无法完成整体设计的每天早晨按时起床,稍许锻炼后,开始劳作,像一个赶早拾粪的老农母亲为我做好了饭,我不吃,她也不吃在这样的督促下,我顿顿准时吃得盆光碗净,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大约三个月后,初稿完成了我把它养在电脑里,不去看,也不去想又大约三个月后,最初的痕迹渐渐稀薄,再把初稿调出陌生使人严格看自己的东西,好像是看别人的东西,眼光沉冷起来,发现了许多破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