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时代的高校史志工作创新路径探析.docx
7页“微时代”的高校史志工作创新路径探析 童亦劲(湖南理工学院党办校办,湖南岳阳414006)摘 要:以微博为主体的“微时代”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高校史志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微博,充分发挥其先进功能;科学创建体系,合理构建科研教育平台;强化人员管理,充分发挥微博积极效应;加强对外交流,及时提供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是高校史志工作新路径Keys:“微时代”;高校史志工作;机遇;挑战;创新G47 :A :1674-5884(2014)04-0066-02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1]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文化内涵通俗浅显,传播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等因而,“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膨胀,开启了一个思想文化潮流新的时代校史是一个学校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学校成就的浓缩精华,校园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2]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也给高校史志管理与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1 “微时代”给高校史志工作带来的机遇在思维活跃、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校园里,“全民织‘围脖’”的景象蔚为壮观,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信息圈、交际圈、舆论圈。
微博在以其强大的功能将言论引向自由的同时,为高校的史志管理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1.1 传播更显时效性美国网络专家威廉·奥尔曼曾说:“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如果说互联网的诞生消除了传媒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那么微博的广泛应用则将这种时效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新媒体主要以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言,微博则主要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播至众多特定的受众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借用微博互动性强,传播内容简练等方面的特点,学校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校史文化中品质优良且让人易于接受的精神产品传递给师生,从而促使校史的育人功能得到快速凸显1.2 教育更具趣味性由于校史教育并非中心教学任务,传统的校史教育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师生,这种教育方式单向性强,互动性差微博的出现则为校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第二讲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互动仅在一瞬之间,不限空间,不限时间通过微博上你来我往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引导师生由被动接受校史教育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校史教育相关问题的交流,使受教者在一问一答中,思想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3 研究更趋多元性高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校史进行记录与研究但由于这些部门局限于特定的职能与有限的精力,对学校的发展改革只能择其亮点而记录,着其重点而研究,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历史进程往往无法真正做到客观全面的记载与评价微博却使人人成为学校发展的记录者这一现象成为了可能学生、教师以及对学校历史感兴趣的社会群体,凭只字片语便可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校园“重大事件”以及学校发展的历史细节进行反馈,而校史研究人员则可通过微博这一大众平台对受众进行有关校史的研究与调查1.4 记录更为动态性从校史记录的角度来看,微博中的许多信息是具有档案保存价值的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2010年发布研究报告提出,在利用Web2.0中的社会化媒体时,应该注意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保存,并指出这些档案(re?cords)的价值主要包括业务价值(Businessvalue)、证据价值(Evidentialvalue)、信息价值(Informationalvalue)[3]微博对于校史信息的记录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甚至通过调取微博发布的时间数据,可以推测某一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同时对于某些错误的记载可以及时地予以纠正,保证校史的记录及时更新以及客观公正。
2 “微时代”给高校史志工作带来的挑战微博作为个性化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丰富高校史志工作研究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扩大学校影响的同时,对高校传统史志的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和教育主体提出了挑战2.1 对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挑战校史微博工作者是校史微博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与传播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对校史传播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少高校都聘请对学校情况熟悉了解,但有一定年龄的同志进行学校史志编纂与研究工作,因而如何熟练使用微博,驾驭微博,了解师生对校史教育的诉求,能够及时处理校史教育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等,对微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 对传播教育内容提出了挑战短小精炼是处于“微时代”的媒体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微博表述不超过一百多字,微电影放映时长不超过5分钟,微图片上传不过几张等这些设置的存在都极大地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能够便捷高效地接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4]由于学校发展改革历史以及现状并不是简短的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的,因此对于校史的微博传播内容既要把握客观真实,又要简短精炼,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图片、声音、视频来吸引受教育者的眼球,这些都是身处“微时代”的校史工作者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2.3 对微博存档问题提出了挑战众所周知,微博的信息主要是储存于微博平台营运商的服务器之中,一般的高校都没有自己管理的本地数据库,更没有相关的备份管理系统设备若对于需要保存的信息,没有及时备份,一旦微博的运营平台发生了故障,那么发布在上面的所有信息记录将有可能丢失新浪微博曾被曝出只能保存45页的传闻,这让许多没有备份微博的网友非常惊恐[5]3 “微时代”高校史志工作的创新路径3.1 提高认识,积极融入“微生活”“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情感等都可以在微博上得到充分体现微博使大学生生活发生了“微”“秒”的变化,“微电影”“微小说”等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短、平、快”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时尚[6]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史志工作人员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熟悉和使用这一种新生事物只有通过学习微博的使用规则以及其特有的“微博语言”,在与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就能够更加充分地掌握他们使用微博的详细状况以及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而能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利用微博的播报功能,不断提高校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2 转变机制,大力构建“微体系”校史微博教育并非个人行为,而是组织行为因此高校应健全相关组织领导机制,以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校发展为着眼点,构建全面、协调发展的“微时代”校史教育的“微体系”。
如开通学校校史官方微博,发布师生、家长、社会关注的校园热点、焦点信息,着力构建“以生为本、开放互联”的微博校史育人工作平台3.3 优化人员,努力打造“微队伍”只有加强校史微博队伍的建设,才能为校史传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校史微博管理人员应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即高校校史官方微博需专门固定1~2名思想立场坚定、对校史情况熟悉、创新意识强的精干人员,负责播发学校历史发展信息及与收听者互动学院、系部的员及班主任利用工作微博作为校史教育分微博,评论、转播主微博的校史信息3.4 加强交流,主动寻求“微合作”校史微博通常都要建立在公共微博平台上因此,高校校史研究机构在使用、管理其官方微博时,应积极主动地与相关的平台服务商进行交流、加强合作,并签订相应的协议,由平台服务商来保证微博的正常运转、微博内容的保存期限以及其他相关技术问题保证校史微博的功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ference:[1]胡 泳.微博客微时代微动力[N].新文化报(吉林),2010-01-18(19).[2]李昌祖,郑苏法.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J].思想教育研究,2010(6):88-89.[3]ProgramNAAR.AReportonFederalWebz.UseAndRecordValue[EB/OL].[2012-2-1].http://www.archives.gov/records- mgmt/resources/web2.0 -use.pdf.[4]刘 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221.[5]王卓瑜.新浪微博最多只能保留45页?[N].杭州日报,2011-12-5(B01).[6]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124.(责任校对 莫秀珍)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