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茶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生态审美.doc
4页功夫茶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生态审美品功夫茶 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上是三位一体潮州工夫茶艺,正是《茶经》工夫茶艺的延伸据此,本文中的功夫茶又名工夫茶,意指潮州工夫茶寓茶理与茶情于一种安于和谐的心理习惯与需求平稳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和谐的心理素质,表现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亲密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发达而又原始的文化心理,这就是人们总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农耕社会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是一种亲和关系[1]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万物更是移情悦性的对象功夫茶文化与传统文化均系中华博大精深之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是息息相通的由此,品茶人投身到自然文化中去,走向自然,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亦透视着“物我相安,人我相安”的“唯情”哲学,即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融合一、美贯穿于泡茶的整个过程日常喝功夫茶,讲究茶道,体现了人性之美与环境之美人性美,表现在茶道艺术不仅讲究茶种、茶水、茶火、茶具,而且还讲究烹制之序与品饮之道,体现了顺应自然之特点,再现了道教思想中的人性美环境美,表现在“功夫茶座向无固定的位置,更无固定格局一般依据实际情况,或在房中,或在客厅,或在屋前,或在田野,或在山林,或在水滨,或在路旁,或在舟中……这正是功夫茶之特色之一:随遇而安”[2]。
这种茶道即品茶方式的随意性与主动性,使功夫茶贴近生活,无需择时与择地之限制,自然营造了人性的心理向往之地的环境美之意境以泡茶来说,功夫茶处处以“圆道”运动为本洗杯时的“滚”杯之“圆道”动作;淋杯时的“绕”杯之“圆道”动作;分茶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中的“巡城”与“点兵”之“圆道”动作讲究的功夫茶,茶壶身刻有“可以清心也”五个字,由于壶身是圆周形的,因而读这五个字,可以按任意的“圆道”角度去读,都读得通如: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这些“圆道”,处处让人看到一种形而上学的真实存在,生命意向,人性中自然和谐的精神生态而功夫茶的泡茶文化,像“内外夹击”、“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与“游山玩水”,谐文学修辞手法于泡茶之中,寓茶文化于平常泡茶之中,使看似平常的一日多泡的茶事生活,闪烁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光芒这一光芒,使一般的泡茶、喝茶变得既生动直观又寓意深刻如冲泡茶时的“内外夹击”,寓意于“淋在壶里,热在心里,给品茶者一个温馨之感”[3]而“关公巡城”主要在分茶,蕴含了儒家之平等、中庸之思想境界韩信点兵”主要指“关公巡城”后,冲泡茶器皿中仍有少许最浓的茶汁余留,此为茶汤之精华,因而将其再次滴一滴,分配到品茗的小杯之中,饱含美的遐想与期盼。
二、情留喝茶时的礼让与敬意之中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功夫茶或品茶或喝茶,均以“小杯细啜功夫茶”[4]在冲泡茶毕后,主茶者示意啜茶,饮茶者“三龙护鼎”①端起小杯,先眼品看汤色,后鼻品闻茶香,再口品啜茶味,并以一口茶作三次啜入为品茶赏茶之回敬其第一口为赏茶香,并真实地附之以欣赏状态的深吸气的感官动作,口头发出hojia (好吃) 的赞美之词,以示对主人泡茶的敬意与赞赏;第二口啜入为赏茶,第三口啜入为回味若一口而下,为不敬这些品茗时的形象语言与动作,已经自然创造了特有的礼让与敬意的环境美,使喝茶人共同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功夫茶的这种和谐美,贯穿于平常生活、工作、喝茶谈生意、传递友情、聚集亲情之中到如今,喝功夫茶的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的文化拓展了其意义的维度,使喝茶的物质与精神意义再向生态意义扩展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喝功夫茶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能让人在竞争下的焦虑精神得到某种舒缓,而自然移情于这种融入和谐之美的茶事活动之中,去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从而寻求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之美,即“天人合一”,正暗合于当下的生态意识和审美意义。
三、“和”字蕴意茶中“和”字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更为功夫茶道之核心思想与茶文化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茶德”精神之“廉、美、和、敬”[5],“和”的具体内容为:“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6]陈香白认为“中国的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7]一个“和”字,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和廉、和俭、和美、和爱、和气、和谐、和敬等三十多个与和字搭配的短词在所有的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字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8]喝功夫茶更突显了这个‘和’字主茶者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洗茶、烫怀、泡茶、分茶与敬茶,无论用茶对象是家人还是朋友,抑或是熟悉与不熟悉的人,都会客气、和善地请茶,以示敬意,而受茶者则恭茶如仪,一团和和气气若熟人见了生客到来,则纷纷躬身让座,盛情邀请其同饮,处处体现和谐,正合孔夫子倡导的“里仁为美”,即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的理想儒家之和,也“体现了中和之美”和”“为人类之生命、生活、养生、保生发挥其有益作用”还“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的层面”[9]这正是功夫茶那种人品茶无我的忘我的境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默契。
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互诉衷情,创造交流的场所,自然有“饮不尽的茶,说不完的话”之趣[10],更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文化意境这种和谐的茶文化意境彰显了“‘尽人之性’,这是一种超越性的‘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本质的人性化自然环境,即喝功夫茶的自然环境之家、工作场所、田头等,与人融为一体两者的统一达成了“尽人之性”,从审美视角来看,其构建了一种审美态度,促成了“现代之后”的生态文化[1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态度与后现代的“天人合一”的功夫茶的生态文化也不断地提升,从而重构“人化自然”,促和谐发展,达到生态审美的境界,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生态审美体现了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必然统一,正与富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功夫茶文化契合功夫茶让人们懂得了谦和、和谐、和气、宽容、优雅、恬静、豁达洒脱、审美等等,将抱有诗意般的情怀,领悟生命中深刻的内容,去提升生命中的精神内涵与人的生态意识四、茶道中的“人化自然”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承认自然环境价值的属人本质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谈论调控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行为关系。
[ 12 ]茶道中的“人化自然”蕴涵着深刻的伦理思想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能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的表现,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品茶的追求,逐步提升到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人们在喝茶品茶中追求人化自然的神韵,自觉或不自觉地品味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喜欢喝茶品茶的人们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而喝茶品茶的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与人道[参考文献][1][11]韩德信,盖光.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92.[2][6][8]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1,99,113,42-43.[3][4][9][10]姚国坤、朱红缨、姚作为.饮茶习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35,158,89.[5]高铉周、梁月荣、陆建良.“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研究[J].茶叶,2009,(35):182-186.[7]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111.[12]邝福光.环境伦理系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