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教学理论(下).doc
16页第八章 教学理论(下)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教学组织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在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等一)个别教学、班(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班(小)组教学法是古代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班组教学是班组不固定,所学内容、学生年龄都不一样的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学习年限不定,无统一的入学、结业规定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在于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学进度慢、效率低二)班级教学1.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进行系统的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在16世纪兴起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到了17世纪,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拟出了一个班级授课制的蓝图。
此后,人类开始逐步摆脱了几千年手工业式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到19世纪后半期,班级教学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得到普及推广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2.班级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班级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统一教学水平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具有这些优越性, 故班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的局限性在于:(1)由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2)由于教学空间(课堂)的局限,不利于学生比较广泛地接触实际,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班级教学具有这种局限性,故它不是惟一的教学形式, 需要同其他的教学辅助形式相配合3.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4.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三)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国家,后因受到批评而低落,近年来又趋兴盛。
有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或跨学科能力分组)和内部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层)两种类型分组教学制的优点是它更适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缺点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分组后产生的副作用很大四)设计教学法由美国的克伯屈于20世纪初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创建,是全面改革班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有:①打破班级教学形式,实行不固定的小组;②打破“上课”的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单元,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和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取有关的知识和能力;③打破固定统一的课时,使课时有长有短;④强调教师的任务只是利用环境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把活动中涉及到的多门学科的知识集中起来,以及提供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教学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它破坏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降低了教师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五)道尔顿制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一所中学创建,也是一种彻底否定班级教学的个别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把学习内容制定成分科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
每个学生分别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并与教师确定有时间限定的“公约”,然后学生去专业作业室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公约”到期时学生接受教师的考查,合格后另订新的“公约”学生的学习进程,分别由学生和教师记入学习进度表,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更换“公约”,毕业年限可因此缩短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环节)教学环节就是教学工作的具体程序和内容,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由备课、上课、布置批改课外作业、课外、学业成绩考核评定五个基本环节组成一、备课(一)备课的意义:备课是教师为上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备课应做好三项工作、订好三种计划:(二)做好三项工作(备什么?)1.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从内容上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是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的钻研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好教材钻研教材要做到:“懂”教材的基本结构;钻“透”教材,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教材“化”为一个由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即完全掌握教材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主要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思想态度、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
3.考虑教法:设计教法主要包括组织教材和选择教法组织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教学方法的加工,使之从内容顺序到体系安排到难度进度的确定,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易于接受选择教法是指根据影响教法的因素,如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等,尽可能地选择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方法三) 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是某学科的全学期(年)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应在本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订出来内容要求: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教科书的各章节或课题及其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教学形式与所需教学手段的安排等它有条文叙述和表格两种呈现方式2.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它是对课程标准中一个较大的课题或教科书中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应在课题或单元教学前制订出来3.课时计划,俗称“教案”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应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教学过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等有时,课题计划还包括“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格式分文字型(以教案本或页眉的形式)、表格型和卡片型三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二、上课上课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1. 课的类型“课”是班级教学的基本单位,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根据每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每节课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数量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主要有以讲授新教材为目的的“新授课”;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复习课”;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练习课”和“实验课”;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状况为目的的“检查课”;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思维训练课”;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学习方法指导课”等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任务的课如既传授新知识,又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技能进行检查等中小学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类课型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学的教学任务不太复杂,不需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某一单一的任务;另一方面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不够,难以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种活动上。
一节课内有序地完成多项任务,经常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疲劳程度,激发学生的活力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划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一节课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即使同一类型的课,由于教学对象及具体的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师采用方法的不同,其结构也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综合课的结构有以下五个方面: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1)组织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这是任何类型的课都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它要求教师:第一,在上课铃响之前站在教室门旁,铃响后精神饱满且从容地走进教室;第二,进教室后站在讲桌前,用精神而自然的眼神扫视全班,对学生的起立还礼;第三,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以便对缺勤者补课并严肃班级纪律;第四,课题的宣布或开场白要简明扼要;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方法,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检查复习,导入新课目的在于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并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关的内容和技能其方法,可按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重点或系统的提问,也可让学生板书、演算和书面回答,由教师作简要地概括、提示和总结,或讲评上次课的作业、检查课外作业等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是综合课的中心部分,占用的时间较其他部分要长包括讲述、分析新知识、说明、总结、概括等要求教师:第一,把新课的题目、目的告诉给学生,或由检查导入新课,并提出学习要求;第二,注意贯彻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第三,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新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第四,讲授结束时进行小结,归纳概括出要点,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印象4)巩固新教材目的是使学生对一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加以理解、消化和巩固方法可采用提问(包括鼓励学生质疑)、复述、演算、练习等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并围绕着讲课的中心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消化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并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布置作业应明确具体内容、范围和要求;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布置,防止下课铃响了才匆忙布置,以免学生不明确作业的要求二)上好一堂课,除灵活使用教案外,还须符合以下要求:1. 教学目的明确;2. 教学内容正确;3. 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4. 教学方法恰当;5. 教学语言规范,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
6. 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良好: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即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和发展学生作业的内容有: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际作业布置、批改课外作业,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和技巧,并使其应用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应有的训练,同时它又是使教学效果得到经常反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布置、批改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1. 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2.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 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限,并对其中的难点和疑点作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四、课外(一) 内容课外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内容主要是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分析作业的典型错误;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因事缺课的学生补课,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