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中外主要银行危机看流动性风险的变化和监管趋势(缩版).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n
  • 文档编号:45194359
  • 上传时间:2018-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中外主要银行危机看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与监管趋势及其启示四川大学 宋婷婷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也是“最致命的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创新技术的发展,跨市场、跨境活动的兴起,商业银行融资渠道、业务模式、资产结构的变化,流动性风险不断发展出新的特点,使银行危机的生成和爆发机制更趋复杂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前所未有的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迅速枯竭,使流动性风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和反思的焦点深入剖析和对比流动性风险的变化发展特征,吸取历史及各国监管经验,对于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鼓励和规范商业银行业务和技术创新,有效研判和防范单体机构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殊属性(一)(一)风险风险内生性与内生性与“流流动动性螺旋性螺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涵盖了资产和负债双方的情形,是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主要是指融资流动性风险(Funding Liquidity Risk)1从本源上说,商业银行即产生于对融资流动性的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则扮演了为资金需求和供给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角色(Garman,1976)。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对资1 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的稳健管理与监管准则》 (2008)亦主要关注融资流动性风险产证券化、衍生及抵押品交易等参与度的提高,特别是保证金的杠杆作用对融资流动性的放大,致使因市场深度不足或动荡,无法轻易平仓或在平仓时遭受大幅损失的市场流动性风险(Market Liquidity Risk)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同时,融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流动性风险通过“流动性螺旋(Liquidity Spirals)”2相互联系和加强,表现为资金减少导致交易萎缩,使市场流动性降低,进而提高交易保证金和强化风险管理,由此使得融资流动性进一步下降,反之亦然二)(二)“亲亲周期性周期性”与宏与宏观观“不一致性不一致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通常具有“亲周期”(Procyclicality)特征,并通过“流动性螺旋”强化和放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经济上行时期,信贷规模扩张不仅促进企业扩大产能,进一步刺激经济繁荣,也使银行资产组合中高风险资产持有比重逐步提高,一旦市场条件发生逆转,原高资产价格和充裕流动性供给下隐藏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快速暴露,融资流动性受到冲击,银行“惜贷”又进一步引发市场流动性供给的缩紧和资金成本上升,通过市场获取流动性的压力增大,由此通过不利的“流动性螺旋”加速经济的下行和衰退。

      然而,商业银行流动性与宏观流动性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呈现出相对的“不一致性”除了商业银行之间因流动性管理策略、资产质量、资产规模及配置状况、运营能力等的差异3及股票市场等对宏观流动性的分流以外,越来越多以证券化资产、金融衍生产品和信2 有关“流动性螺旋理论”最先由 Brunnermeier 和 Pedersen(2008)提出3 如交通银行“加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课题(2008)发现,1997-2007 年间,国内小银行在 2002 年之前的流动性一直高于大银行,此后,大银行的流动性高于小银行,但无论银行大小,自 2003 年以来流动性均呈现出 明显的持续下滑趋势,与 2002 年以来我国总体货币供应量维持高位增长的态势相背离贷资产理财产品等形态存在的流动性,也难以用传统的货币统计口径完全计量,使对宏观流动性的判断和调控更为复杂三)(三)终终极性与危机极性与危机“自自验验性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的变化并不完全都是由流动性管理本身直接引起的,银行的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长期积聚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都会以推高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4,而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将导致银行丧失偿付能力(Solvency)。

      因此,流动性风险既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也是终极性的风险,故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从狭义上看,银行业流动性危机就是银行危机(IMF,1998)无论是单体银行危机还是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从生成机制看,流动性危机往往具有“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性质,人们对于银行未来流动性问题的担忧促使了银行危机并蔓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多次爆发的局部性银行危机均显示了金融危机产生、蔓延的诱因是公众关于未来流动性的担忧及风险承受能力下降后的抛售行为(BIS,1999)二、20 世纪以来国际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及监管趋势(一)相(一)相对对封封闭闭运运营营下下“被被动负债动负债”的脆弱体系与的脆弱体系与现现代金融代金融监监管管产产生生1、内生脆弱与救助机制缺失:、内生脆弱与救助机制缺失:“大危机大危机”中的中的银银行倒行倒闭闭潮潮历史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首次大规模关注始于“大危机”(Great Depression,1929-1933)之后获取流动性的能力不足,负债4 OCC在《liquidity Comptroller’s Handbook》(2001)中解释了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及交易风险等如何对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途径单一、被动是该次银行危机的内在原因在此之前,美国一直坚持银行业务单元应较小,并能自筹流动资金,同时流动性管理的商业贷款理论倡导资金的运用应限于发放短期具有自偿性的工商企业贷款这就使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性较弱,更强化了其“亲周期”性尽管当时美国银行体系有其自身的脆弱性但使经济萧条走向货币银行体系崩溃的,更在于银行救济机制的不确定和宏观货币流动性紧缩对公众恐慌行为的推波助澜52、指、指标监标监管初步确立,存款保管初步确立,存款保险险制度制度诞诞生生“大危机”促使主张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能随时变现转让的“转换能力理论”和主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的“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丰富发展了资产管理理论的内容在监管架构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过国会立法赋予央行真正的监管职能6,并由此开始了对金融体系的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督,逐步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实施规制和干预部分国家为清偿能力监管制定了“资产流动性测定”的文件,包括规定现金比率、流动性资产比率或变动范围等监管指标同时,以有效降低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为核心的讨论和改革促成了世界上首个存款保险制度的出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由此诞生。

      二)金融自由化下(二)金融自由化下“主主动负债动负债”的双刃效的双刃效应应与跨国与跨国银银行行监监管管协调协调发发端端1、 、负债扩张负债扩张的双刃效的双刃效应应: :领领跑者的灾跑者的灾难难5 1930 年 10 月,危机开始侵蚀银行体系,但是联邦储备系统并未像预期的那样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而是放任危机发展另一方面,危机以来联邦储备系统放任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收缩,并大幅提高利率, 直接导致了前后三次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风潮 6 此前,在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下,尽管各国有中央银行履行管理货币发行、协调票据清算以及作为“最后贷款人”制定有关政策防止银行挤提并检查等职能,但缺乏行政约束力20世纪60-70年代,各国普遍出现了利率管制和金融脱媒的趋势,为缓解流动性的巨大压力,1961年以花旗银行率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为标志,商业银行开始探索积极主动负债(如发行债券、票据、同业拆借等)由此,商业银行倾向于将更多原先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转换成更具盈利性的贷款和投资然而,主动负债也有其内在缺陷,一是融资成本与市场条件、自身资信高度一致,导致往往出现越是流动性困难,融资成本越高的结果。

      二是对外部借入资金的高度依赖增大了外部因素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世界金融领域发生两项重要变化,使主动负债的创新扩大了流动性敞口,增加了银行或有负债和不稳定性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大型跨国银行外汇投机活动盛行1974年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的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第20大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相继因经营远期外汇投机蒙受巨额损失导致丧失清偿能力而关闭二是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各国先后解除或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市场利率波动频繁1984年美国前十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银行,由于长期高度依赖出售短期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吸收欧洲美元和隔夜同业拆借等主动负债来支撑资产扩张,结果因信用风险问题导致其融资成本快速上升,直至同业中止或拒绝交易,几陷于倒闭边缘2、管理、管理创创新与新与综综合化,合化,监监管管协调协调与与标标准化准化美国大陆伊利诺银行事件等进一步引发了对于流动性的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反思,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进入新的阶段,强调资产和负债并重,围绕两者差额,根据环境变化动态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特征上的差异,协调不同的资产与负债在利率、期限、流动性等方面的综合匹配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也对银行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技术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通过表外业务进行的新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开始得到逐步采用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银行事件直接促成了197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产生,并着手讨论有关跨国银行流动性、清偿能力的国际监管原则、职责分配及协调等问题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出台确立了资本充足约束风险资产总量的基本监管框架为了达到资本充足性要求, 商业银行必须持有充分的、风险程度较低的流动性资产,因而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部分地涵盖了对资产流动性的要求,拓展了单纯的流动性风险指标监管模式三)(三)资产资产配置集中化下的配置集中化下的银银行危机与流行危机与流动动性性监监管体系化管体系化发发展展1、 、资产资产流流动动性配置性配置风险风险加加剧剧:开放:开放经济经济中的房地中的房地产产与政府与政府贷贷款款热热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上局部性的银行危机频发,从流动性危机生成的条件来看,均具有信贷资产投向高度集中——尤其是向房地产业和政府贷款集中的问题。

      如北欧银行危机(1991-1993)、日本银行危机(1997-1999)等的爆发路径类似,政府金融改革、解除管制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强使市场更加开放,银行在竞争压力下争相涉足高风险贷款,尤其是房地产贷款,低息环境导致房地产投机盛行,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政府连续升息,引发房地产资产价格回落,同时,国内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了资产价格下跌,银行不良贷款大幅攀升,而对于坏账程度的低估和揭露迟缓(如日本)使问题未能得到及时重视,整体银行业的体质逐渐恶化,使经济滞胀和银行坏账相互加强,银行间市场拆借能力严重削弱,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危机20 世纪初的阿根廷银行危机则体现了政府债务集中与过度依赖外资对流动性的冲击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在高息吸引下大量持有政府债券,而连续四年的经济衰退使阿根廷政府丧失还债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改革开放中高度依赖引入外资,严重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金融主权,当银行流动性问题显现后,外资的恶意转移更加速了国内银行支付能力的恶化2、表内外表内外统统一管理策略与一管理策略与监监管体系化管体系化发发展展流动性管理开始向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表内表外统一管理策略发展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转向“发起—分散”(OTD)的新经营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移至表外并打包出售,从而扩大在批发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缓解表内资产的流动性压力。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步转向资本市场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一些新型衍生产品和结构化融资工具不断涌现此外,各种风险管理的数量模型,如风险流动性(Liquidity at Risk,LAR)模型开始逐步采用巴塞尔委员会逐步展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及监管的讨论,通过《计量与管理流动性的框架》(1992)、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1997)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