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2.doc
5页如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宣汉中学 王春晖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解题技巧摘 要:五千年的悠悠古国,积淀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诗词犹如其中颗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傲视群芳”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语文教学对古诗词始终是不离不弃,情有独钟,作为重要考点,连连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学生的得分率却不尽人意,本文以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为例,从解题技巧方面入手,希望对各位备战高考的考生能有所帮助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里,诗歌散发着它的熠熠光彩,以它优美的语言、博大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诱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投入诗的长河,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古有思春少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有多情书生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古有征战将士慷慨激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今有一代伟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铿锵掷语作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形式,诗歌凭着其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今人学习、吸收、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四种文学作品中,诗歌一直是学生理解鉴赏的难点,80%的高中语文老师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中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不可捉摸另一方面,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性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再者便是学生古文知识积累不够等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知人论世品诗诗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灵魂的写照,要想读懂一首诗,就必须做到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例:09年的广东高考试题选的是杜甫的《月》 06年的北京高考试题选的是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07年的江苏高考试题选取的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杜甫、陶渊明、辛弃疾这些人物大家并不陌生,只要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诗歌流派有所了解和掌握的话,解题时就会相应的得心应手,把握的比较清楚。
了解了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能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了解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能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了解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能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由上可知,只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的全面透彻,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读诗就是在读中国社会的发展史,读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二、读小注明诗意小注主要出现在两种类型的诗歌中:一是文中有艰涩难懂生僻词,对其的解释和上下文语义的梳理;二是诗作出自一些不出名的诗人,对诗人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小注的出现极大地减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实际上也就给出了学生思考的线索和答题的角度,如:08年的四川高考试题: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
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第二小问: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参考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对于广大考生来讲,不管是诗人还是诗作都是比较陌生的何逊,南朝诗人,杜甫曾称赞他“能诗何水曹”,何逊“能诗”的特点之一是擅长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衬托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此诗的小注中,出题者明确了诗人和孙郎擢的关系,表明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诗,既然是写给朋友的诗,无非就是抒发友情、倾吐胸中情怀诗的前半阙写“野夕”之景,围绕“野”、“夕”字描绘出一幅山野和村野的晚景图,充分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下半阙诗人直抒胸臆虚馆无宾客”,“虚”字照应了上面四句的总体气氛,使人不由得隐隐联想到:正是诗人独处无友、心无所属,所以放眼远望,感受到的也是一片空旷幽暗幽居乏欢趣”幽居”,指幽静的居住处,“无欢趣”,直说出友人不来,生活即无欢乐这两句率直道来,显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化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杂诗》)之意,以有形之流水比喻无形之情思,亦复深情绵邈。
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寂寞和无趣的生活,表现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在此题中,出题者给出了小注,阐明了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极大地降低了解题难度,指出了学生思考和角度三、品味意象,解读诗眼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指在诗歌作品中由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予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境和表现力最强的词句它是意与象的统一,“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该诗中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这些凄凉、肃杀、毫无生机的意象营造出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可得 ,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情的意境09年的广东高考试题月 ——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第一小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它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这里,诗人借助明月这个意象表达了绵绵的思乡之意,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自己颠簸流离生活的感叹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同时,还要注意抓住诗眼分析诗歌,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唐朝的诗人贾岛就被称之为“苦吟诗人”因一个好字、好句,而使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视作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自古以来广为称道,作者把这个表颜色的形容词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既有色彩感又有动态感,小小的一个“绿“字,生动的表现出江南水乡的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使全诗增色不少,”绿“这就是本诗的”诗眼“所在以上的诗歌鉴赏题型的解题方法,是笔者在近几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小小的经验,希望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掌握解题技巧,学生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做到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得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参考书目:[1]2006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2]2007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3]2009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4]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年30期[5]练继琼.《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读与写》2007年8期[6]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7]王立峰《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