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pdf
6页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土家族? 裴? 亮? ? 内容提要: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及哭嫁歌是女性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从性别文化的 角度出发, 探讨土家族女性对自我、 对婚姻、 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 从而揭示出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特征与内蕴: 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反映土家族女性情感命运的文化符号; 土家族女性与? 他者?的沟通媒介 关 键 词: 哭嫁 ? 女性民俗文化? 象征仪式? 文化符号 ? 沟通媒介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对土家族哭嫁习俗和哭嫁歌的研究, 一直都是土家学和婚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 度, 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 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纵观已取得的成果,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一) 哭嫁歌曲的搜集; ( 二) 起源问题的探究; ( 三) 发展轨迹的描述; ( 四) 意蕴流程 的分析; ( 五) 社会功能的探讨; ( 六) 思想内容的解读; ( 七) 音乐艺术性的挖掘; ( 八) 综合性的比较不难看出, 前辈学者研究哭嫁, 主要集中在? 哭嫁?这一民俗文化事象本身, 并没有将仪式 的主角?? ? 创作、 演唱、 传承哭嫁歌的土家族女性纳入研究的视野。
随着西方的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 在新的学科领域 和文化背景下, 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哭嫁习俗重新阐释, 无疑为哭嫁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空间性别, 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 更是一种社会 现象由于两性的生理差异, 所引起的生产活动、 社会活动、 家庭角色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 建筑在性别之上的是与生理、 心理特 征相应的社会文化 女性民俗文化就是各民族的女性在其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逐渐形成的代代相习的民俗文化生活事项,它构成了妇女文化生活的主体与核心 ??哭嫁婚俗及哭嫁歌, 就是女性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 哭嫁虽然流传于许多少数民族, 但无论 从历史发展的悠久性、 流传范围的广阔性来看,还是就史料记载的丰富性、 仪式内容的完整性和哭嫁歌曲的艺术性而言, 鄂西土家族的哭嫁最具代表性本文从哭嫁与女性民俗文化的关 系的角度出发, 探讨? 哭嫁对于土家族女性的民俗文化意义?, 认为哭嫁仪式及其哭嫁歌, 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命运与婚姻的联系, 是反映土家族女性生活的重要材料, 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 它作为女性文化中一个突出的文化符号, 标志着土家族妇女的情感和命运, 是? 他者?了解土家族女性文化与婚姻文化的窗口。
一鄂西土家族的? 哭嫁?, 是新娘出嫁时, 由新娘的母亲、 姑嫂、 姐妹及近邻好友伴随出嫁姑娘 进行的一种由嫁而悲, 由悲而哭的群体性歌哭仪式其时间往往在出嫁前十天或半月, 甚至一两个月之内, 地点一般在闺房内哭嫁时, 陪 哭者与新娘对哭, 反复轮换在陪哭的过程中,所有亲人一般都要轮到, 其中母女对哭、 嫂妹对哭、 姊妹对哭的时间最长, 内容最多哭嫁的哭 82???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词既有固定语句, 也有临场发挥, 内容包括新娘成长历程中的各个方面最后一个晚上为哭嫁 的高潮, 并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新娘上轿之前 哭嫁?不仅有成套的哭词, 还有高低起伏、 长短搭配、 感人肺腑的声调, 而这种有哭词、 有声调 的艺术就是俗称的? 哭嫁歌? 哭嫁?和? 哭嫁歌?广泛流传于鄂西地区,与其他土家族聚居区相比, 鄂西地区哭嫁习俗蕴涵的社会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情感程度也更 为浓烈, 其特点也更为鲜明: 一是哭的时间长,贯穿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一般少则数日, 多则一两个月二是哭的形式比较讲究鄂西清江 流域地区的土家族哭嫁盛行? 陪十姐妹?, 即需要邀请九位新娘的闺中好友与新娘同哭, 又称? 哭十姐妹?。
三是有严格的哭的仪式哭的仪式分为平时哭和嫁时哭两种类型平时哭, 是 从开哭到? 上头?这段时期, 新娘哭泣不受约束嫁时哭, 新娘的哭唱总是根据婚礼的过程逐步展开且均按婚典仪程进行, 不得随意哭泣四 是哭词基本稳定且文学水平较高, 并且作为一种风俗以其内在的稳定性在鄂西地区得以继续传承将哭嫁习俗纳入到女性民俗文化的范畴 中, 从表象上看, 哭嫁习俗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一个过程、 一个环节, 是女性民俗文化构成要素之一 ??? 女性人生礼仪和习俗 ???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 从更深层次的联系来分析, 哭 嫁习俗的内在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女性文化的特质一) 哭嫁习俗中女性的角色 从哭嫁婚典的主角及其参与者来看, 哭嫁习俗中女性的广泛? 参与性?、 ? 群团性?以及? 氏族性?揭示了哭嫁的? 女性民俗文化?特质哭嫁的创作、 演唱以及传承都是妇女参与哭嫁 活动的多为新娘、 家人及姊妹, 甚至在某些场合中, 全都是妇女参与按她们在婚礼和哭嫁仪式中所扮演角色的份量比重, 可以分为: 1、 待嫁新娘: 哭嫁仪式之主角和核心2、 新娘母亲: 哭嫁仪式中, 与新娘对哭, 甚至主导哭嫁仪式哭嫁仪式前传授新娘哭嫁技巧, 在哭嫁仪式中有重要影响。
3、 新娘姊妹: 与新娘共同成长, 在哭嫁仪式 进行时陪伴在周围与新娘对哭, 为主要陪哭群体, 参与见证大部分甚至是整套哭嫁仪式4、 新娘之女性亲属( 姑、 嫂、 祖母等) : 她们 也会与新娘对哭, 但参与性不及新娘姊妹高由参与哭嫁之人的构成可以看出: 土家族姑娘? 哭嫁?, 不是出嫁的姑娘一个人伤心流泪的哭, 而是内亲外戚、 闺中好友? 群团性?的哭 新娘并不是惟一的哭者, 其思想感情和心态也不是哭嫁表现的惟一内容, 新嫁娘的父母及众多亲戚和陪哭的? 十姊妹?都参与了哭嫁, 因此 也都自然地抒发了各自的思想感情所以哭嫁不仅是新娘个人, 而且是土家族氏族群体内部所有女性的悲伤情怀的抒发在众多歌哭的程序中, ? 母亲哭?、 ? 新娘哭?、 ? 伙伴哭?、 ? 姐姐 哭?、 ? 妹妹哭?和? 嫂嫂哭?共同形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女性群体悲剧的艺术力量二)哭嫁习俗中女性的情感 鄂西土家族认为: 娶, 是守其本土; 嫁, 则是远离他乡娶是一种? 增?; 嫁是一种? 失?因此, 出嫁时, 用哭声与泪水表达伤心的情感是最自然的从对哭嫁情感走向的总结来看, 新娘 的哭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感情的线索: 伤离别?? ? 忧前途 ??? 怨媒人 ??? 发控诉。
而哭嫁仪式中的其他女性, 因其角色的各自不同, 表达的情绪也丰富多样对于? 母亲?来说, 新娘? 恋亲 恩?感情的倾诉使其既伤心、 惭愧, 又无奈; 对于? 陪哭姊妹们?来说, 新娘的? 伤离别?感情的倾诉, 必然激起感情的强烈共鸣; 对于? 嫂嫂及已 婚姐妹?来说, 新娘的? 发控诉?则勾起了她们从姑娘到媳妇的凄惨生活的回忆在场所有女性的情感都被新娘的哭唱强烈引动, 由人及己, 由此及彼, 从而形成了哭嫁时皆大悲伤的真实氛 围在这个层面上, 哭嫁可以看作是在补偿心理的驱动下, 各种身份的女性把内心痛苦的情绪、 被压抑的心理能量、 对未知事情的恐惧等发 泄满足的物化的结果三)哭嫁习俗中女性的态度曹毅在?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一文 83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 ?? ?中指出: ? 哭嫁歌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闺女? 形象, 一类是?媳妇? 形 象, 一类是?婆婆? 形象这三类形象实际上是女性人生不同阶段的?三部曲? , 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闺女? 是新嫁娘的?昨天? 和?今天? , ?媳妇? 是新嫁娘的?明天? , ?婆婆? 是新嫁娘的?后天? 。
这三部曲囊括了女性悲剧的一生 ??这种概括无疑是形象而深刻的, 把一种时空观念和角色对比的视角结合起来考察哭嫁中的女 性形象, 富有创见 三种形象说?, 虽然只是形象分析, 但为我们进一步分析不同角色的女性在婚嫁仪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提供了线索 闺女的? 消极怨命?待嫁新娘对待婚嫁的态度集中体现在? 消极?二字上新娘的哭诉的情感脉络发展到最后便归结在? 命运?二字上但是, 她的? 怨命?却是 局限而消极的对于自身的悲剧, 新嫁娘们主要是哀叹自身? 女儿身?的? 贱命?, 认为? 命?就是造成一切不幸的根源由于新嫁娘对自身悲剧的 认识大都是从宿命论的观念出发, 很少认识到深层的社会历史因素, 因此她们带泪的控诉极少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的礼教、 宗法制度, 只是消极地哭诉命运对于女子的不公平 媳妇的? 麻木认命?哭嫁歌表面是哭新嫁娘之苦, 实则是哭作媳妇之苦 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 任人骑来任人打?, 媳妇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动, 要忍受饥寒 的熬煎, 还要受到非人的折磨然而, 媳妇们在严酷生活中越来越麻木, 只有逆来顺受、 忍辱负重, 怨而不争如果说将入火坑的新娘的悲剧心 态是? 怨命?, 那么已经进入火坑、 受尽千般折磨的? 媳妇?则呈现了一种麻木? 认命?的悲剧心态。
婆婆的? 无情催命?新娘的母亲在婚嫁仪式上往往扮演着双重 的角色, 而这双重角色本身又存在着一种悖论:作为新娘的母亲, 她希望女儿尽早出嫁且嫁出后能生活幸福; 作为自家媳妇的婆婆, 却是其幸 福生活的阻碍者和破坏者所以, 我们看到的? 婆婆?对待婚姻是? 催命?和? 无情?的态度一方面对媳妇百般虐待, 另一方面又不容女儿有所选择作为女性, ? 婆婆?不仅不体谅同性的痛苦, 反而站在敌对者的立场上, 这深刻地揭示 了女性自身所积淀的悲剧性心态从怨命、 认命发展到催命, 代表了女性面对婚姻一生的悲剧态度, 各个阶段也体现了女性 自身对婚姻认识的不同程度的悲剧性因素, 其体现的文化内涵令人深思和悲哀二鄂西土家族哭嫁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 除了表现在? 哭嫁?婚俗中女性的心态以及在? 哭嫁歌?中所蕴涵的女性情感之外, 更在于它的特 殊功能 ??? 作为女性文化中一个突出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土家族女性在民俗活动的地位、 角色、 作用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内涵一)哭嫁: 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 征仪式婚礼是一种人生临界状态的礼仪在由? 女?变为? 妇?的婚礼上, 土家族的? 哭嫁?显然 成为一种心理承重和心态转变的手段, 帮助女性完成角色的转换。
因而, 哭嫁是标志着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对于土家族妇女而言, 哭嫁作为一种生命 礼仪, 贯穿了土家妇女一生的生命周期和社会生活虽然每一位妇女只经历一次以自我为主角的真正的哭嫁, 但是, 哭嫁作为一个社会性很强的活动, 使她们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里, 都 接触到哭嫁歌, 并以不同方式参与由哭嫁而产生的社会化过程, 而其社会化过程, 也清晰地标明了妇女在各阶段的角色定位: 少女、 新娘、 母 亲她们在哭嫁歌的传承中分别扮演学生、 参与者及传授者等的角色所以, 哭嫁仪式作为一个分界点, 分割开了女性截然不同的三大生命周期, 凭借哭嫁这一生命礼仪, 土家女子完成 了社会角色的定位, 成为土家女性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的分界标志二)哭嫁: 反映土家族女性情感命运的文 化符号作为民俗文化组成因子的民俗现象, 都是用不同的代码传递着某种特别的信息, 而每一 84民族文学研究 2006. 4??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 民俗符号作为民俗的表现体, 是用某一个民俗事物作代表, 来表 现或表示他所能代表的对象, 最后还要由相应背景的人对它做出公认的解释。
这便是符号化的过程中, 由表现体、 对象、 背景性的概念三个 要素的关系之间相互作用而成的规律 ??这种民俗符号三要素? 三位一体?的规律, 为我们对土家族哭嫁习俗作符号学的解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土家族先民婚嫁之时, 选择以婚礼时的? 泪水?来迎接未来的婚姻生活, 这其中也存在着一种符号指示逻辑: 哭嫁? 泪水?( 表现体) ??? 待 嫁新娘( 对象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