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作家林章的两部文人剧.docx
3页试论明代作家林章的两部文人剧 摘要:明代作家林章性格豪宕,一生坎坷却又充满传奇色彩在人生的两次低谷中,林章写就了戏曲作品《观灯记》与《青虬记》前者是落第文士的“寄兴宣情”,后者则表达了“蒙冤在狱”的困厄之感这两部文人剧共同描摹了一幅明中叶文人士子群像,在剧作的构思结撰、戏曲语言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与气节关键词:林章;文人剧;《观灯记》;《青虬记》:I207.3 :A :1672-3104(2013)01?0208?05林章(1551?1599),初名春元,字叔寅后更名章,字初文,号太丘子,福清人林章很有才情,性格豪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十七岁以毛诗冠诸生”,“神宗即位之初年又以《春秋》魁乡荐”[1](27),曾追随戚继光辗转塞上,多次以举人身份上书神宗皇帝,两次入狱,后在四十九岁时暴病死于狱中谢肇淛在《小草斋诗话》中论林章的诗作“自述其意,才情楚楚,信自可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林章的两部戏曲作品《观灯记》与《青虬记》这两部文人剧源自作者坎坷经历,溢满作家真情,由此二剧或可管窥林章的才情与精神气节,也可见出当时文士写戏的一些特点一、《观灯记》:失意文士的“寄兴宣情”戏曲创作对于举人林章而言,其意义并非在于搬演或者借此扬名,而是如同诗词曲赋,只是作为内心情感抒发的一种形式。
正如其子林古度在《观灯记·后序》中所言:“自古文人才士处穷通顺逆之际,当离合悲欢之场,无可以寄兴宣情,便托诸诗辞歌咏,此先子《观灯记》之所由作也寄兴宣情,是林章戏曲创作最直接的情感诉求明代福建物产丰富,相较于元代,当时这里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名士据陈庆元统计,“明代科举共产生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244人,福建有31人,约占文魁总数的13%,仅次于江苏、浙江和江西,排在第四位”[2](276)此时福建籍作家有许多在全国很有影响以林章所在的闽中为例,在林章之前就出现了以福清人林鸿为领袖的被时人称为“闽中十子”的诗歌流派闽中十子”并非只有十人,而是人数颇多的作家群,因福州人袁表、马荧所编选的《闽中十子诗》,被《明史》加以张扬,才使得这个提法渐为文学史家们所接受这个流派的作家们,“里籍都在福州周围,诗歌理论以宋代 闽人严羽为先导,创作实践以闽人张以宁、蓝仁、蓝智和林弼为先行,并以规仿盛唐为旨归他们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元代纤秾诗风在闽地的终结,开启了明代闽诗派的新风气”[3](72)林章生于斯地,很自然地受到了这种浓烈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加上他自身所具有的文学天赋,少年时便显露才情。
藏书家徐在《林初文集叙》中写道:“吾乡林初文先生,十岁能诗,称奇童性豪宕,不拘於绳墨,十七以毛诗冠诸生神宗即位之初年,又以春秋魁乡荐当时还有一些评论家对林章少年时所展露出的才华津津乐道如姚旅 《露书》就写道:“林初文八岁时,塾师在海上,见牛羊下夕,指首行一羊令咏之,随口云:‘三百群中步独先,时时高叫白云天曾从北海风霜里,伴过苏卿十九年这样清新的诗句,从一个八岁孩童口中吟出,颇为难得除了文学上的才能,少年时的林章还表现出罕见的政治才能徐在《林初文传》写道:“世宗末年,海寇犯闽,先生年十三上书开府,条陈数千百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