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时记忆的基本原理.doc
3页长时记忆的基本原理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来帮助记忆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还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人们从来不觉得过去记得太多,现在一点也记不进去长时记忆的容量究竟有多大,有人认为是5万至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是1015比特,总之,它有巨大的容量长时记忆将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它把人的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的内容的复述,也有一些是在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可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储存起来。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这两种形式提取信息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在这方面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搜寻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回忆出有关的项目;另一种是重建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不是成熟的记忆,而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就是把过去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人们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适合于不同的编码方式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记忆,重建理论则适合于言语记忆 关于长时记忆中的遗忘,艾宾浩斯对随时间进展所引起的保持丧失的现象作了数量化研究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等人发现:刚学完不能及时回忆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记忆中又呈现出来了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恢复因此人们认为长时记忆的遗忘,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在机制上有所不同,可能不是痕迹消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使信息提取发生了困难 就识记材料的性质而言,一般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
贝尔发现,一项技能一年后只遗忘29%也就是说,人的动作记忆保持得最好其次,熟记了的形象材料也容易长久保持有意义的文字材料,特别是诗歌要比无意义的材料保持得多,遗忘得慢 就识记材料的数量而言,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得越多有实验证明,识记5个材料的保持率为100%,1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70%,10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25%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当识记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遗忘速率接近于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索柯洛夫的实验) 就材料的意义而言,凡不引起被试兴趣,不符合被试需要,对被试的生活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往往遗忘得快,而有意义的材料就遗忘得慢 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学习的巩固程度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比如,学习一个材料,20遍后恰能一次正确无误地背诵,此时,称这20遍的学习程度为100%,倘若再继续学习10编,就是过度学习了,其学习程度为150%又比如,学一个材料30分钟后恰能一次正确背诵,再用15分钟进行过度学习,其学习程度为150%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33%的学习程度,遗忘为57.3%;100%的学习,遗忘为35.2%;150%的学习,遗忘为18.1%。
超过150%的学习,记忆效果不再继续上升,可能是因兴趣减退或疲劳等原因150%为过度学习的限度,低于或超过这个限度,记忆的效果都将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