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doc
8页1论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论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杨光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历史学专业 2002 级本科班 2006 届)摘要摘要:日本民族心态是矛盾的:既深感优越而又自卑;既开放而又封闭保守;既排外而又热衷于汲取外来文化;而优越和自卑这一对矛盾心态在对日本产生影响的诸多矛盾心态中,影响却是最大的本文以这对矛盾心态为重点,结合其历史及现实表现,简单分析此种矛盾心态形成的原因关键词关键词:日本 民族心态 矛盾性On Contradictory of Japanese National MentalityYANG Guang-jing(Session2006, Undergraduate Class, Grade 2002, History Major.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Dept,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Abstract: Japanese national mentality is contradictory, for superior but inferior, exclusive but be bound up in deriving foreign culture, open but seal and conservative. However, the one of superior and inferior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spects to Japan in those contradictions. As a important point, combines its behavior in hist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imple analysis about the reasons course for those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Japanese national mentality contradictory一、前言一、前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其国民心态、历史文化乃至国家政策都要受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种先天性的影响会历史性地渗透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各个方面关于这一点,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人类有着同一个出发点,但是,由于生存斗争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人类共同生活的形式也渐渐地具有不同的性质到处相同的氏族生活方式让位给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雅典社会的制度不同于中国的制度;地方的经济发展进程根本不同于东方的经济发展进程当然,这里有许多东西也依赖于该社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但人类发展的‘地理背景’毕竟无疑地表现出强烈的影响 ”[1](P170) 日本民族心态就明显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然而,颇具民族特色而又耐人寻味的是,日本民族心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矛盾性之上,即日本民族心态在包含一般岛国民族心态的封闭、保守、狭隘等诸多共性之外,又表现出了这些心态的矛盾性这一个性特色关于日本民族心态上的矛盾2性特色,本世纪 40 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一书中说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有柔弱善美;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2](P2)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如既开放而又保守封闭,既排外而又善于学习和引进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矛盾性的表现限于篇幅问题和思考的侧重点,下面笔者从日本民族矛盾心态中的既优越而又自卑这个对日本历史最具影响力的方面作简单论述,以飨读者二、优越、自卑的历史及现实表现二、优越、自卑的历史及现实表现日本是立于神话之上的,自古以来以神国自居,即日本由天照大神所创因处于“日出处” ,7 世纪时,日本从地理位置上把自己称为“日出处”国家这一点可见于公元 607年圣德太子在谴隋使小野妹子携带的国书中:“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3] 14 世纪时,公卿北亲房撰写了《神皇正统记》 ,汇总了流传已久的神国思想,认定天神开国、天孙统治只有日本才有,其他国家并不存在由此把神国作为日本的特征,而他们就是日本神话中的“天孙民族” ,从而在传说中认为自己是神圣的、天生的贵种这一思想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认识有逐渐强化的倾向17 世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山鹿素行声称,之所以日本是“中央之国” ,是因为:“本朝得天之正,得地之中枢虽然四海广大而国家众多,但无堪与本朝相比之国土,即使大唐,亦不如本朝之完美。
水户藩士会泽正志斋于 1825 年也宣称:“神州(日本)是日出和元气肇始的地方天日的后裔,历代君临,万古不易真是大地之元首,万国之纲纪 ” 到 19 世纪中后期这种思想更加盛行左藤信渊明确主张:“日本是宇宙大地最初形成之国,乃世界万国之本 ”[4](p34) 日本民族对自身所怀的优越意识,除民族源于“天日”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处的岛国位置给日本民族带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对日本的地理情况,日本小渊内阁的经济企画厅厅长屋太一有这样一段形容:“形成日本国土的四个岛屿,与其他国家有一个不窄的海洋相隔,因此,大量的人群以集团组织性的、以军事和政治为目的的渡海是非常困难的但这片海也并不是宽到渡不过去的程度,即使使用古代的航海技术结果,日本列岛具备着军事和政治上的孤立性,同时文化方面的交流自古以来3就存在了幸运的是,在这不窄而又不太宽的海洋对岸的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开化的先进区域之一要说与日本有相似的距离与大陆相隔的国家,可以举出古巴和马达加斯加这两个国家但是,列举的这两个国家的对岸,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那里的古代文明没有怎么发展,因此,也就没有传过什么文化。
这个意义是,使大量军队难于跨越程度的相隔,而又能使文化传得过来的程度的相近,这样的日本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世界唯一的 ”[5](P110-111) 四面环海,在历史上从未被异族征服过,自然就对自己“清白的国土”感到无比优越,而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的蒙古军队征服日本是的残败,使日本民族更加坚信了这一点由于“在历史上没有被异族征服过,这不但使国民对于自己的清白国土感到真的爱情,而且更影响到国民的性情上可以使他们比被征服的民族更要刚健质直一点,……他们对于本国所怀着的优越感也不是全无道理的了 ”[6](P138)但是,日本民族心态却又是矛盾的,在怀有优越感的时候,也有相当程度的自卑感存在,换句话说就是优越与自卑共存这主要是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领略到异族文化的先进之后流露出来的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小国岛民” ,文民程度远不及外国,并存在相当差距,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极为深重的自卑感公元 608(推古天皇十六)年隋炀帝谴文林郎裴世清使日隋使于四月踏上日本国土,日本朝廷立即大兴土木,为之筑馆修路,忙活四个月后,直到八月天皇才正式接见接见时天皇说了这样一番话:“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仪之国,故谴朝贡。
我夷人,辟在海隅,不闻礼仪,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 ” 日本之所以谴使朝贡,因其自知“僻在海隅” ,自称为“不闻礼仪”的“夷人” 镰仓时代的名僧道元,曾与 1223(贞应二)年入宋留学五年,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感受和修养者位名僧曾经发过这样一番感慨:“西天(指印度)及神丹(指中国)人本质直,盖为中华,教化佛法则迅即领会我朝自来人少仁智,难期正种……且我国之出家人,诚不如大国之在家人,举世愚笨,心量狭小……如此之辈即使坐禅,岂能正得佛法!我国之人,仁智未开,人又迁曲,即使教之以正直之法,则甘露反成毒汁而倾名利,难得惑执 ” 他又说:“可悲!边鄙之小邦,佛法未弘通,正师未出世,欲学无止之佛道,遥可访宋之知识 ” [7](p95-95)在他看来与“中华”之人相比,日本人“仁智未开” , “举世愚笨” ,总之素质太差,这样的人很难悟得禅之真谛,即使教之以正直之法,也得被歪嘴和尚念坏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边鄙小邦” ,“正师未出世” 4在日本史书中日本民族的自卑心态也能够找到某些影子为此,日本经济学家森岛通夫有这样的评价:“日本皇室的神圣血统和绝对权力在《古事记》中以神话的形式加以强调,在《日本书记》中则以历史的形式加以强调。
在《万叶集》中可以发现许多对效忠天皇表示赞扬的诗日本人把天皇视作现世的神而相信它的半神圣性质……这种信念仅仅是在新的思想被吸收之后,中国的文化和汉字日本化之后才被文字记载下来的这样,天皇制就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与中国的革命理论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支柱,这就日本皇室提供了一种永久而稳固的基础,使它能够永远得到保护,不受一切可能发生的革命之害简言之,这种情况也可以看成是日本面对强大中国而产生的自卑感的表现随着把他们的天皇提高到神的地位,他们自己也就觉得获得了更大的民族威望” “《古事记》的编者在序言中写到:天武天皇以其能力而博得的尊敬和热爱超过了黄帝(道教中理想的皇帝)和周文王(儒教理想中的皇帝) ,而元明女皇也比中国传说中的另一个皇帝——禹更为有名这清楚地说明编者在面对更为先进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它的道教和儒教)时产生的自卑感 ”[8](p61-57) 以上这些表现,是日本在与中国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民族心态日本总感到自己处于一个强大的世界帝国的压力之下,面对异族的先进文明,自己仍然处于野蛮阶段,它本能地感觉到,要想在东亚这个角落里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勇于向中国学习,因此,自卑心理便随之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为汲取中国文明,日本皇室多次遣使到中国与唐修好自舒明天皇 2 年(630)至宽平 6 年(894)间,共任命遣唐使 19 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 13次遣唐使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四等官,有时是在大使之上置节使或押使(代表) ……还有不少留学生随行,人员很多,初期约 250 人,后期约 500 人,最多时达 600 人[9](P78) 如此庞大的学习和交流使团,是世界古代史上少见的学习内容上自国家政体,下自市民文化,几乎都在其中如模拟中国官阶制,制定了“官位十二阶” ;646 年参照唐代典章制度开展了大化革新运动;701 年(文武天皇大宝元年) ,仿照唐律制定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 ;引进中国茶文化、书法文化,发展为日本茶道和书道;等等,对中国的学习,使日本文化前进了一大步,并挤身于封建国家行列十六世纪,当日本与西方国家开始接触时,它再次被迫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距,自卑感发展到了极点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就日西文化作了比较,他指出:“以日本人的智慧与西洋人两相比较,从文学、技术、商业、工业等最大的事物到最小的事物,从一数到百或数到千,没有一样能高于西洋,没有一样能和西洋相比拟的,5并且也没有人敢和西洋人较量一番的。
除了天下至愚的人以外,没有人会认为我国的学术、工商业可以与西洋列强并驾齐驱的谁能以排子车和火车相比,又谁能以日本刀和洋枪相比较呢?我们还在流行阴阳五行之说的时候,他们已经发现了十六个元素我们还在以天文卜吉凶,他们已经制造了彗星历,并进而研究了太阳太阴的实质我们认为人是居住在不动的平地上,他们已经知道地圆而且是转动的我们认为我国是自尊的神州,他们已经足迹遍及全世界,到处开辟疆土,建立了殖民地,政令商法之齐备,远比我们优越的东西很多所有这些问题,按目前日本的情况来看,没有一件可向西洋夸口的 ” 对西方文化的无比崇尚,导致了日本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风潮这个风潮显示了日本民族的积极进取精神,但也出现了一些极端性的影响日本历史的意见,如认为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