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以太网技术与标准.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06737543
  • 上传时间:2023-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4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太网(此文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IEEE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网(token ring)、FDDI和ARC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 1 历史· 2 概述· 3 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 4 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 5 桥接和交换· 6 以太网类型 o 6.1 早期的以太网o 6.2 10Mbps以太网o 6.3 快速以太网o 6.4 千兆以太网o 6.5 万兆以太网· 7 参考文献· 8 参看· 9 外部链接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 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 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

      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 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 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概述以太网基于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实现,每个节点必须取得电缆或者信道的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后来的研究证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系统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已经发现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的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 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 右)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要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 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转到第4步2. 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报文时间 (保证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再转到第4步.3. 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4. 线路忙 - 等待,直到线路空闲5. 线路进入空闲状态 - 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转到第1步,除非超过最大尝试次数6. 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 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采用 退避指数增长时间的方法(退避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来实现)。

      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根简单网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还是很可靠的,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某台电脑发送的消息都将被所有其他电脑接收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 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 英尺)。

      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 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3个有设备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结者”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and affixed to a male M or BNC connector.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 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

      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享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非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 )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在10BASE-T中也得到应用,并最终代替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 话接口代替了 AUI 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界口,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 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包 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

      集线器的总吞吐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 10或100 Mbit/s ),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帧间隔、头部、尾部和打包上花销最少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总吞吐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网 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时,网络的负载仅达到50%就会因为冲突而降低集线器的吞吐量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吞吐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进行一 些设置工作桥接和交换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隔离了以太网网段,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及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 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 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 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象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这样,特别是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相对Hub(中继器)来说要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同Hub以太网是一样的,但是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结局隔离异常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 尽管设备工作在半双工模式是仍然是共享介质的多结点网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是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交换机加电后,首先也像Hub那样工作,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学习到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这样,线速以太网交换就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尽管如此,交换式以太网依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还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接入交换机端口,那么整个网络可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 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总的带宽就是链路的2倍(尽管带宽每个方向上是一样的),但是没有冲突发生就意味着允许几乎100%的使用链路带宽。

      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