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doc
26页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答案】 (1)D(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 (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答案】 (1)秋思之祖;马致远(2)C 【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⑴秋思之祖;马致远;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1)这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民间传说有关 (2)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 (3)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 【答案】 (1)鹊桥仙;牛郎织女(2)“我”是一名渔父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
贫穷自在,远离红尘3)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 【解析】【分析】⑴1空容易作答,词牌名: 鹊桥仙 鹊桥是传说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做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 ⑵ “我”的身份是一位无名的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⑶ 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可见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故答案为:⑴① 鹊桥仙 ;② 牛郎织女 ⑵ “我”是一名渔父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 ⑶ 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多方面概括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注】①素: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1)“高鹤”“闲云”是闲适、恬静的意象,“野山”“秀竹”是清净,幽静的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⑴ 清幽恬静; ⑵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