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地方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之切入点-基于苏南地区的分析_1.docx
6页产业结构地方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之切入点基于苏南地区的分析 图1: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思路(一)高教资源分布均衡化我国的高校建设一直以来有着很强的行政色彩与地方色彩,由于历史上院系合并与调整的客观原因,以及为了便于中央与地方管理的需要,大多数知名高校都坐落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从而造成了高校分布的不均衡截止到2013年苏南地区共有高校91所(本科37所),其中南京市44所(25所本科)、无锡市12所(2所本科)、常州市9所(3所本科)、苏州市21所(5所本科)、镇江市5所(2所本科);进一步整理可知,在这91所高校中有2所为985工程高校,10所为211工程高校其中8所位于南京(包括2所985高校),还有2所分别位于无锡和苏州可见,苏南地区虽然总体高校众多,层次丰富,但是分布十分不均匀这一方面会加重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一些地区高校稀缺且质量不高,在经济发展的转型中容易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缺少人才流入的有效途径,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如苏南地区经济体量最小的常州与镇江地区,同时也是高校资源最稀缺的地区在另一方面,高校分布不均会带来各地区人才技术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以南京为例,据《南京市人口问题分析报告》相关数据,南京2012年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已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南京的人才与技术需求,尤其是外资、民营企业人才需求量并不是苏南地区最高的,人才与技术供需在区域内各个城市间的不匹配造成了一部分城市人力资源过剩,一部门城市人力资源稀缺,这同样不利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所以,要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力与技术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关键,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是要鼓励当地高校的建设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联合地方政府扶持“高教洼地”高等教育建设,加强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渠道,发展人才引进战略,吸引知名专家学者到当地落户二是鼓励高校外迁,通过政策手段均衡区域内的高校分布,如北京已经在规划高校外迁至河北、天津等地的计划,将会有效地实现高教资源的均衡分配三是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在苏南各个城市开设分校、研究所等机构如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无锡分校、苏州研究院、常州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四是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由资本引进转变为知识引进,例如苏州地区就已经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建立了西交利物浦、昆山杜克等一批高校,有效丰富了当地的高校资源与形式,苏南其他地市亦可吸取苏州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二)人才培养涵盖多层次苏南地区长期以来的外资引进模式与城市间文化、环境、政策差异不大的特点,使得各地政府在选择其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被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内为追求经济发展,短时期能带来较高利润的产业项目往往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从而造成了产业同质化的问题。
表2:苏南五市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规划(来源于各市近年政府工作报告)[19]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南京电子、汽车、石化、钢铁软件产品无锡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汽车、新材料、高档纺织与服装、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常州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苏州冶金、化工、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软件产业镇江造纸、机械、化学输变电设施如表2所示,在苏南五市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诸如电子、汽车、软件等产业频繁进入各地政府的产业规划中,产业同质化所引发的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容易造成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并造成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危害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安全要避免产业同质化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源头着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人才培养多层次一方面要求人才培养要有深度,即同一产业从熟练工人到研发人员的全面培养;另一方面要求要人才培养要有广度,即人才培养覆盖多种产业,使不同产业在发展中都有优质的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从而可以使当地政府摆脱依赖外资的发展方式,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产业选择,也便于上一级政府进行统筹协调,避免区域内的产业同质化结合苏南地区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苏南多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应该做到三结合。
一是结合苏南五市建立现代化示范区的城市分工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国家对苏南五市未来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作出了详细的规划二是结合高校转型改革的国家战略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苏南地区高教发展要契合教育部改革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丰富苏南地区专业人才贮备,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结合各市优势产业和现有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表3:《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各城市定位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和国际软件名城无锡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常州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智能装备制造名城苏州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创新创业宜居城市镇江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三)科研转化具有前瞻性由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知,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涨、第三产业在三产中比重提升、高级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功的具体体现,象征着一国经济结构由落后逐渐趋于先进。
虽然苏南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是领先的,但是距离与现代化经济相匹配的产业结构来说仍有差距陈万明、沈婷利用江苏省199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时间平移及灰色关联方法,得出了高等教育结构(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直接时滞为3年,两者间基于就业结构产生的间接时滞为7年的结论[20],而许玲的研究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将更有益于地方的经济发展[21]这说明在如今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较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先进产业结构的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转化能力需要具有前瞻性与超前性,以克服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的时滞,使高等教育在产业结构发展中真正发挥带动作用参考文献:[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及教育规律问题[Z].一机部教育局,1980:43.[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4.[3]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2.[4]Dension, E.F.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ces before Us [J].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62.[5]Romer, 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J]. McGraw-Hill, 1996:35-39.[6]Lucas R.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7]Mankiw N G., Romer David and Weil David.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J]. 1992,(107):407-437.[8]R. J. Barro.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J]. MIT Press, 1997:234-237.[9]Leydesdorff, L., Etzkowitz, H. Emergence of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996,23(5):279-286.[10]Burton R. Clark Academic Differentiation in National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78,22(02).[11]Aghion, Helpman E. The mystery of economic growth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2]董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0,(3).[13]赵庆年,邬大光.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6年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14]宗晓华,冒荣.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及其与经济体系的调适[J].高等教育研究,2011,(08).[15]迟景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16]高耀,刘志明.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沦坛,2010,(3).[17][21]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8][20]陈万明,沈婷.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中的时滞性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9]张安驰.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看区域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4,(34).作者简介:张安驰(199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商学院;顾永安(1967—),男,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