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论湘学及其学术谱系.docx
3页摘要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关键词湘学;发展; 学术谱系湘学作为湖南区域学术思想,一直是学界颇有兴致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方克立先生倡导加强湘学研究以来,湘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也积累了不少的成果但湘学的内涵及范畴是什么,一直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2012年,王伟光先生倡导成立湖南湘学研究院,湘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推力,湘学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湘学进行学理的探究,以明了湘学之内涵、范畴及其学术谱系(发展形态),推动湘学的深入研究 一、“湘学”溯源 “湘学”一词始于何时?或者说什么时候开始以“湘学”来概括湖南学术?作为学术流派的湖湘学派虽然在南宋时形成,但时人也只是以“湖湘学派”、“湖南学”、“湖南一派”来称谓,没有出现“湘学”的概念从目前所见的材料来看,“湘学”一词的出现,是在清末维新运动时期。
先是江标、唐才常、蔡钟睿等创办于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自21册后改名为《湘学报》)但是,与同时期其他省份的维新报刊一样,“湘”表达的只是区域的概念,如《苏报》、《蜀报》湘学” 也不是指湖南学术,《湘学报》宣传、介绍的是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维新变法,它设史学、时务、舆地、算学、商学、交涉、格致等栏目 梁启超等人在这一时期也使用过湘学的概念1896年,梁启超在致汪康年的信中说到“江建霞顷督湘学,此君尚能通达中外,兄与之厚……以此为重心,则利禄之路,三年之内湖南可以丕变矣①1898年浙江学者陈汉第致信《时务报》总编辑汪康年称“当今各省学会,舍湘学而外,无人创设湘学已为康教所惑,浙学汲汲宜办,以杜其未萌,先发制人,此其时也②显然,梁启超所谓“湘学”,是指江标任湖南学政,掌管湖南省教育事务而陈汉第所言“湘学”,则是指湖南学会——南学会 清末由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主义思潮勃兴,而作为民族主义变种的国粹主义盛行,爱国和保存国粹思想浸润,留学生和爱国志士对故乡多抱挚爱激情,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之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初期多以同乡组成小团体,故当时讴歌故乡之文不绝于报章杂志如“湖南者,吾湖南人之湖南也。
③ “我广东有特质异于各省者数端,而其为中国精华之所注……于是中国全部之事,几于有广东人则兴,无广东人则废④“江苏者,我全中国最受外力之包围攻击者也……是故为江苏计,吾不得不改革江苏;为中国计,吾亦不得不改革江苏⑤ “吾浙江固祖国国系内之一分子,而治浙即所以治中国……我诸父伯叔诸兄弟,生于斯长于斯,聚党族于斯,要皆有负责全浙之责任⑥留学生们正是通过这种对乡里桑梓的讴歌,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烈的感情⑦诚如梁启超所言“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且深切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⑧所以,他们所办刊物多以省名冠之,如《苏报》、《蜀报》、《浙江潮》等等可见,清末维新志士所谓“湘学”并不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从湘学学术谱系的角度对湘学进行了概括的是叶德辉和杨毓麟 叶德辉在《答人书》中说 “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迨乎乾嘉以后,吴越经学之盛,几于南北同宗,湘人乃笃守其乡风,怀抱其忠义经世之作,开风气之先;讲学之人,奏戡乱之绩流风广衍,本不以考据为能。
⑨ 1902年,湖南革命志士杨毓麟撰写《新湖南》一文,其中写道 “且我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无所表现,其影响仅仅及于学术而未大显.……其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自濂溪周氏,师心独往,以一人之意识,经纬成一学说,遂为两宋道学不祧之祖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之学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 ⑩ 叶德辉、杨毓麟在这里使用的湘学,是指两宋以来湖南的学术,具有湘学的真正意义 对湘学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李肖聃先生1924年,为纪念长沙《大公报》创办10周年,李肖聃应邀撰写了《湘学小史》,1934年,他又撰写《湘学叙录》1946年,在湖南大学任教的李肖聃在此两文的基础上撰成《湘学略》,述北宋周敦颐至晚清谭嗣同共二十六学略,涵括宋以来历代湖南学人及流寓学人 在此之前的1943年,钱基博先生撰写了《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叙汤鹏、魏源、罗泽南、李续宾、王錱、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刘蓉、郭嵩焘、王闿运、阎镇珩、邹代钧、罗正钧、谭嗣同、蔡锷、章士钊等十七位“文人、学者、循吏、良相、名将”、“好学深思”之学行, 其实是一部近代湘学略或者湘学学案 对中国学术史有系统研究的梁启超,也没有使用“湘学”来描述湖南学术史,大都使用“湖湘学派”、“沅湘学派”来表达。
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所作两本著作中,他是这样表达湖南学术的 “南宋学派,主要是朱陆两家……两派之外,还有两个人需要注意一个是张南轩……南轩生在湖南,湖湘学派与朱子学派,实在没有什么区别 “非朱非王,独立自成一派,当推王夫子(船山)船山是湖南人,他这一派,叫做湖湘学派在北宋时为周濂溪,在南宋时为张南轩,中间很消沉,至船山而复盛……船山在清初湮灭不闻,咸同以后,因为刊行遗书,其学渐广 “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地方的学风之养成,实学界一坚实之基础也彼全谢山之极力提倡浙东学派,李穆堂之极力提倡江右学派,邓湘皋之极力提倡沅湘学派,其直接影响于其乡后辈者何若,间接影响于全国者何若,斯岂非明效大验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