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压电线电塔加固实施方案.docx

5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4702634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0.68K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压电线电塔加固实施方案为了保证施工008Z-3桩时高压电塔的安全,特编制此加固方案现场地质情况如下层号名称层底深度特征层底标高1-1杂填土1.0杂色,稍-中密,局部松散,主要由砖块、碎石及粘性土构成,局部含少量生活垃圾,其中硬质物含量约20-50%,大部分堆填时间大于126.331-2素填土5.1褐黄色、灰黄色、灰色,稍密,局部中密,主要成份为粘性土,局部为淤泥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碎石及砖渣,大部分堆积时间大于10年22.237-2粘土8.7棕红色,硬塑,局部可塑,饱和,含少量铁锰质结核18.6312-1a-1强风化泥岩26.1褐黄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手可折断,取芯率较低,属极软岩,节理很发育,岩体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1.2312-1-2中风化泥灰岩46灰色,局部夹红色条带,夹多层灰岩,由于受构造作用,岩层倾角近垂直,岩芯多呈碎块状,取芯率较低,属软岩,节理很发育,岩体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18.67一、基本情况008Z-3桩与008Z-4桩为两桩承台,其中008Z-4桩已经施工,008Z-3桩未施工,008Z-3桩位原设计与高压电塔净距0.45米,经过设计变更两桩净距现为2.0m,其中W008Z-3桩设计直径Ф1600mm,设计桩长约26m。

      现状110KV电力塔基础为桩基础,直径Ф2200mm,桩长13m电塔总高37.8米,导线离地面最小距离12米,最高导线离地面距离39米,杆体重量12.435吨,杆底弯矩3440.6KN.M,杆底剪力144.3KN,桩身总重143.4吨塔基桩入泥岩约4.3米二、加固措施2.1高压旋喷桩加固由于塔基落在泥岩地层上,在工程008Z-3桩与塔基桩之间施工高压旋喷桩用作对塔基的固化、止水、防坍塌,加固长度2.0~2.5d,取2.2×2×2=8.8米考虑整体加固效果及现场情况,加固长度为7米,在旋喷桩两端转角90°各延伸2米进行加固具体加固如下图高压旋喷桩设计桩径为0.4米,桩长10米,桩间距0.3米,桩与桩之间咬合不少于0.1米高压旋喷桩水泥强度等级为PO42.5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的水灰比0.8:1-1:1,双管法的高压水泥浆压力应大于20Mpa根据需要可加入适量的外加剂,掺入量通过试验确定严格按照设计的桩位、桩径、桩长施工,严格控制桩位偏差在±5cm以内,桩径、桩长不小于设计值,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喷射孔与高压注浆泵的距离不大于50m为保证加固效果在每根桩完成后及时在装中心插入1根Φ25钢筋。

      2.2缆风绳加固电塔拟设缆风绳3根,其中主缆1根,幅缆2根,主缆设在高压电线合力的反方向,用于减少高压导线对电塔的影响,幅缆与主缆夹角约90°,缆风绳上端设在距地面8米的塔杆上,用环箍固定在塔杆钢管上,缆风绳与塔杆夹角45°,另一端锚固在地基上,锚固点根据现场情况可以选用原房屋柱或打钢管桩缆风绳选用箱梁用的5股一束的钢绞线三、桩基施工注意事项(1)桩基选型:桩基选用JZK-8冲击钻机,整机重量9T,卷扬机功率55KW,主机转速960r/min,泥浆泵功率22KW,泥浆泵重量1T2)冲击成孔操作要点项 目操 作 要 点备 注在护筒刃脚以下2m以内小冲程1m左右,泥浆比重1.2~1.5,软弱层投入粘土块夹小片石土层不好时提高泥浆比重或加粘土块粘性土层中、小冲程1~2m,泵入稀泥浆1.08~1.2,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防粘钻可投入碎砖石泥岩中冲程2~3m,泥浆比重1.2~1.5,勤冲勤捞渣软弱土层或塌孔回填重钻小冲程反复冲击,加粘土块夹小片石,泥浆比重1.3~1.5(3)桩基进场后要进行设备检查和确认,工人要选用熟练的操作人员,钢丝绳每班都必须交接和详细检查,各种检查需双方进行确认签字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四、变形观测塔基施工人员应进行日常定期或不定期观察,测量人员进行变形观测变形观测主要观测塔基及周围地面的沉降、位移和不均匀沉降在塔基上选取4个观测点和在塔基8米范围内选取9个点总计13个点进行观测观测点平面如下图测量监测表格见附表监测项目主要为平面位移、沉降、不均匀位移,主要数据已设在塔基桩上的4个观测点为主,其他地面上的点为参考当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项目部及工区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五、安全措施(1)高压电塔周围8米范围不得堆土或停置大型车辆2)灌注混凝土的罐车需按规定线路行走,罐车距离桩孔不小于1.5米,距离塔基不小于3米3)施工中泥浆比重不低于1.08,并注意保持泥浆液面高度,液面高度不低于护筒下20cm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5)施工人员定时或随时观察电塔情况6)加强电塔的观测测量,轻微变形与沉降每天观测2次,一般变形与沉降每天观测3-4次7)施工期间现场派出管理人员24小时跟踪8)施工期间应急吊车及驾驶员随时在现场待命六、应急措施(1)现场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准备粘土,2吨左右的水泥,另现场准备挖掘机1台、50吨或以上吊车1台2)准备型钢、钢缆绳用作临时加固备用材料3)现场施工人员及主要管理人员保持畅通,紧急情况及时打。

      4)主要应对措施安全状态特征值应对措施备注轻微变形与沉降累计不均匀沉降10mm以下,位移5mm以下1) 加强观测;(2) 及时汇报情况不增加措施一般变形与沉降日观测值超过报警值,累计不均匀沉降10mm-20mm,位移15mm以下(1) 采取措施后进行成桩施工;(2) 进行型钢加固;(3) 及时报告,会商采取其他措施(4) 加强24小时观测视情况采取措施中度及以上变形与沉降累计不均匀沉降20mm以上,位移15mm以上1) 断电;(2) 停止成桩施工(3) 回填桩孔;(4) 200吨吊车配合加固(5) 进入应急状态;(6) 视情况疏散人员和封闭交通采取措施(5) 现场电力联系人员供电联系:6) 发现紧急情况,现场人员及时向工区及项目部领导报告,联系相关应急人员到现场,项目部及时派人到现场,项目部根据情况及时向指挥部、分公司及相关部门汇报7) 现场值班人员安排岗位姓名现场责任人值班管理人员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工程名称编号监测单位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编号监测人日期报警值4mm/天观测点初测值上次位移本次位移累计位移观测点初测值上次位移本次位移累计位移监测人:复核人:技术负责:见证人:沉降观测记录表工程名称编号监测单位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编号监测人日期报警值不均匀沉降10mm观测点第次第次第次第次标高(m)沉降量(mm)标高(m)本次沉降量(mm)标高(m)累计沉降量(mm)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累计本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监测人:复核人:技术负责:见证人:铁塔桩基础施工方案编写单位编写日期: 目 录第一节、工程概况 4一、工程概况 4二、项目质量目标 5三、编制依据 5第二节、施工前准备 5一、林木砍伐和房屋拆迁 5二、拟建基塔位置现貌及施工场地平整 6三、测量放线 8四、技术交底 9第三节、钻孔灌注桩施工 9一、机械配备 9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101、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102、钻孔灌注桩的施工顺序 123、施工步骤 124、埋设护筒 125、钻机成孔 136、成孔 157、清孔 158、成孔、下钢筋笼 159、灌注混凝土 1610、质量标准 17第四节  基础承台的施工 19一、基础承台施工顺序 19二、土方开挖施工 19三、旧砼表面打毛去浮浆 19四、绑扎桩头、梁钢筋 19五、基础模板施工方案 19六、地脚螺栓埋设 19七、浇筑砼 19第五节、质量保证措施 19一、质量保证体系 19第六节、安全、防火措施 23一、安全保证体系 23二、主要安全措施 23三、季节性施工措施 24四、防火安全措施 24五、文明施工主要措施 26六、市政管线保护措施 26第七节、人力、材料、设备计划 27一、单位工程设备(工具、计量器具)计划 27二、单位工程材料计划表 28三、施工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28四、劳动力配备计划 29五、施工进度计划 29第一节、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1、 工程名及与本工程项目有关单位:工程名称:XXX工程地点:XXX建设单位:XXX勘测单位:XXX 设计单位:XXX 监理单位:施工单位:2、本工程配合XXX架空线路进行迁改。

      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情况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共有14个基塔(基础编号J-31、Z-22、Z-36、J45),每个基塔各有4条桩,详见如下下工程理一览表工程量一览表序号基础编号桩截面(mm)桩长(m)数量(根)桩顶标高(m)桩底标高(m)砼等级备 注1Ф12002842-26C252Ф12002842-26C253Ф10002942-27C254Ф10003042-29C253、 本工程自然地面标高为xx米±0.00相当于绝对标高xx米4、工程地质情况:(详见 “XX工程岩土工程初勘报告”)二、项目质量目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