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doc
5页1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初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初 探探谢兴发(佛坪县水利工作队 陕西 佛坪 723400)摘摘 要要 陕南秦巴山区每年汛期暴雨频繁,如何有效防御和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秦巴山区防洪减灾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佛坪“8.30”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关键词关键词 山洪灾害 防御 对策 2007 年 8 月 30 日 5 时至 10 时,佛坪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城区周围 3 小时持续降雨达 150 毫米,最大 1 小时雨量为 68 毫米,为历年来罕见短时内的急骤暴雨迅速形成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股山洪、泥石流涌入县城大街小巷,山洪、泥石流最高达 1.5 米,多处房屋被冲毁城区街道淤积量达 3 万 m3市政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水毁、堵塞排洪沟及排水管 6322 米,检查井、雨水井 430 眼,水毁公厕 2 座,电力、供水等全部中断,通讯不畅,整个县城陷入半瘫痪状态据初步统计,全县 1.3 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 4000 人,因灾死亡 2 人,受伤 3 人;农作物受灾 470 公顷,绝收 120 公顷;倒塌房屋 600 间,损坏房屋 2000 间,房屋进水 5700 间。
水利基础设施继 2002 年“6.9”洪灾后又遭受重创,县境内三条县、乡公路全部中断,大部分乡村道路不同程度被毁,此次洪水、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惨重1 1 灾害成因分析灾害成因分析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由大气降水、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但也与人类活动如违章建筑占居排洪沟道等密切相关1.1 气象自然因素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佛坪地处秦岭南坡,属北亚热带北缘,受南北气候的2影响而成为汉江北岸支流强降雨区,其降雨量充沛且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构成降雨集中、强度大2002 年 6 月 9 日在佛坪县城实测日降雨量 222.8mm,暴雨强度50.4mm/h2007 年 8 月 30 日县城区 3 小时降雨量 150mm,最大暴雨强度 68mm/h,为佛坪历史罕见,加之进入 8 月份持续降雨,土壤含水极度饱和,从而形成了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1.2 地形因素佛坪属汉江北岸支流,总面积 1279km2,地形北高南低,山势险峭,沟峡谷深,最高海拔 2904m,最低海拔 510m,相对高差 2394m,沟壑密度达 0.78/km2坡面土层覆盖薄,降雨入渗少,含水保水能力极差,加之坡面和沟道比降大,坡陡流程短,各支流汇流迅速,极易形成陡涨陡落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1.3 地质因素佛坪县位于秦岭褶皱带构造的中部,因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作用,地质作用复杂,岩土类型多,由于岩层大部分为花岗石、石英砂岩、千枚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系组成,成土速度极慢,土壤以粗砂为主,以至土层薄,岩土层面成节理面的倾角大,当与斜面一致时,在风化和重力的作用下,岩体的稳定性差,易于发生滑坡崩塌,形成了许多倒石堆,这些粗大的岩块积存在沟道或山坡上,遇强降雨时,则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条件1.4 人为因素近年来,为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将原本天然生长的杂灌林木全部毁掉,栽种幼苗经济林木,由于幼苗成林的周期较长,加之原来植被破坏,导致树砍根烂,土体失去了树根的固结作用,一遇强降雨,土体水分饱和,加大了自重,再继续降雨,雨水渗透并润滑了岩体表面,土体失去稳定,沿基岩表面下滑,形成了集中剥蚀, “ 8.30”洪灾后,县城周围坡面随处可见梳状滑坡的泥石流这一重力水土流失痕迹1.5 工程建设因素据记载,佛坪县发生过三次大洪水1925 年一次、1980 年 7 月 2 日一次(50 年一遇)3和 2002 年 6 月 9 日一次(100 年一遇) 由于对山洪、泥石流的危害性还认识不足,所以公路矿山开采建设占用沟道、大量废弃渣土排入河道的情况并未改变;部分单位、学校及农民为了省钱便利,占用河道骑沟修建房屋,人为缩窄行洪断面,造成行洪不畅,导致洪水中夹杂的树根、杂草、泥石流堵塞沟道,提高了洪水的势能,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县政府侧面的明月楼酒家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骑沟建房,曾两次遭受洪水袭击,由于 2002 年“6.9”洪灾仍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未将房屋拆除,导致 2007 年 8 月 30 日的悲剧重演 “8.30”山洪,泥石流堵塞沟道,提高了洪水势能,洪水分成两股,一股直冲县政府办公楼,使县政府大楼淤泥 1 米多深,一股冲向粮食局家属院楼房,导致居民住宅淤泥达 2 米多深,明月楼酒家沙发、桌、椅、家电满街漂流,城区山洪肆虐,汪洋一片,造成县城排水设施全部淤积堵塞另外,还有索家湾、堰沟湾沟口,塘湾、佛中等几处侵占沟道,骑沟建房,导致山洪泥石流堵塞沟道,途径和停积之处房屋淤积倒塌,公路、耕地被毁,桥涵堵塞2 2 防治方案及措施防治方案及措施应总结 “8.30”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教训,利用现代科技,走以防为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针对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方针” ,因灾施治,因害设防,采取得力措施,主动防范2.1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各级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拔有一定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抓防汛、防滑工作。
每年汛前修订完善防汛、防滑工作预案,针对山洪、泥石流遇强降雨具有突发性、夜发性、群发性所造成灾害大的特点,制订出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防、抢、撤方案和预警措施,预案印发前应对其合理性、实用性、可靠性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落实责任,使方案措施落到实处大力宣传《水法》 、 《水保法》 、 《森林法》 、 《防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普及山地灾害科普知识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4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由于山洪、滑坡、泥石流具有点多面广、随机性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实行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的减灾战略,建立乡(镇) 、村两级山地灾害群测群防网络2.2 生态治理措施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对荒坡进行植树并对陡坡地退耕还林国家 2000 年己经实行了森林禁伐,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天然林,又实施了优惠的退耕还林政策,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按规定做好幼林培育管理工作要对育林区采取禁牧措施,做到育一块,成活一块,减少地表冲蚀及坡面水土流失要引导群众在增产保收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变顺坡种槙为横坡种植,发展等高带状间作,采用横向沟垄种植,推广水平防冲犁沟种植方法,以减少地表径流、土壤流失和冲蚀。
2.3 工程治理措施面对佛坪县城 2002 年“6.9”和 2007 年“8.30”山洪、泥石流灾害两次惨痛教训,县委、政府以《防洪法》 、 《河道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具体治理方案,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有国土、城建、公安、水利、民政、交通、文教等职能部门参与,共同对侵占河(沟)道建房修路,违章建筑进行了彻底清除政府筹集资金,因地制宜,为城镇人口密集的重要沟道、河段,修建防洪工程,统筹规划,统一设防标准,按部门分期、分块、分片包抓治理,并列入年终部门目标考核的内容,经过两年的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的实施,防洪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只有把防汛、防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尊重科学,合理规划,采取群防群治和综合治理的策略,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3.3.结语结语陕南秦巴山区每年汛期暴雨频发,加之山大、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极易行成山洪泥石流灾害,针对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的具体特点,建议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治的网络,采取坡面和沟道治理相结合、生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5措施,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以达到人水和谐,确保一方平安。
个人简介:谢兴发 年龄 53 岁 佛坪县水利工作队现任队长职务,职称;工程师,专 业领域;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施工自 78 年陕西省水利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参 与了佛坪县现有八座小型水电站的勘测、设计、施工任务,参加了佛坪县“十五” 、 “十一 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尤其 2002 年“6.9”佛坪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后,在县城 区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代表甲方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兢兢业业,严格按设计质量标准,圆 满的完成了重建任务,受到了地、县有关领导的好评 通讯地址:佛坪县水利工作队(邮编)723400 :13909168923 :0916-8915748 邮箱:fpsgd@注:该论文用来评定副高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