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_汉语言文学_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48页我的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一章:1917——1949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1、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① 诗界革命:黄遵宪(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环境,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②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③ 文界革命: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④ 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主要成就是涌现了四大谴责小说)2、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 年主编姓名:陈独秀3、了解: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4、识记: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① 1917 年 1 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② 1917 年 2 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③ 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④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⑤ 1918 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5、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文学革命的初步成绩:① 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② 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③ 《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④ 《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⑤ 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白话文运动的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6、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① 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 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推崇白话小说;③ 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历史意义: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7、了解: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的主要内容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② 《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③ 《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8、分析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① 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⑴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⑵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⑶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②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要求“赤裸裸地抒情写世”③ 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历史意义: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重大影响,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9、识记: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0、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主要内容: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把违反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影响:周作人的 “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11、胡适:A“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B“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革新12、了解: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13、简析: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① 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 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和商贾的新毒,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③ 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14、识记:1918 年 5 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15、分析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①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的写实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中提出建设“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号召;胡适文章涉及内容之处,宣扬的主要也是现实主义思想;李大钊要求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提倡的是为人生的以真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②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他对于文学和诗的见解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特质在创作方面,《女神》中破旧创新的精神,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歌唱,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真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③ 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现代主义文学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并被一些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吸收其某些因素于创作中,还没有产生纯粹的现代派作品16、识记:林纾(琴南)——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了解《致蔡鹤卿书》和影射小说《荆生》的主要内容《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大本营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话为文字《荆生》:假托伟丈夫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暗示北洋政府头子出来当荆生17、识记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18、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成就:① 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②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③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历史意义:① 文学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②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③ 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了解:文学革命的某些偏颇: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2、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1921——1927)1、识记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成立时间:1921 年 1 月成立地点:北京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2、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主张: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
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第三点中说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提倡: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新文学创作必须“实地观察”、“客观描写”贡献: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3、识记:创造社成立时间:1921 年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4、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①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② 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③ 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5、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1928 年进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6、识记:新月社成立时间:1923 年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7、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8、识记:语丝社成立时间:1924 年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9、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① 在《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② 《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0、了解: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① 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② 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鲁迅、高长虹)③ 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④ 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⑤ 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⑥ 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⑦ 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11、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改编《黑奴吁天录》12、了解: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
① 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② 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13、识记: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提出了“爱美的”口号(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14、识记: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① 民众戏剧社 ② 上海戏剧协社 ③ 南国社15、识记:南国社① 主要成员:田汉 ② 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16、识记:上海戏剧协社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17、了解:新文学社团的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的局面18、分析评价 1921 年——1927 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①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②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③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④ 还出现了初期革命文学思潮19、简析 1921——1927 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①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② 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