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pdf
8页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浑源李峪村东周墓地 , 解放前已经出土过数批青铜舞器, 大部分被盗, 流落在美、法、日等国家, 一部分存在上海博物馆 这批青铜彝器造型优美, 花纹精细 ,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 78 年春天李峪村又有新发现 闻讯后, 我所派陶正刚、马刚、海金录三同志, 会同浑源县文化馆张灿如同志前往勘察, 并做了少量的钻探和试掘工作 在返回太原、 路过大同时, 又在大同市博物馆见到该馆于 1夕7 ,年 8 月征集到的李峪村墓地出土的两批青铜器, 此外, 还有张额同志 19 63 年在李峪村征集回来的青铜器, 现一并报导如下:一、 遗迹和遗物浑源县城位于大同盆地东部的浑河谷地 , 三面有恒山山脉环绕, 浑河流经县境 李峪大队座落在县城西南方约 7布公里的恒山北麓坡地上, 东周墓地分布在李咯大队第九生产队东湾村附近 墓地背山, 面朝滓河谷地, 东侧有碑杨河, 西侧有峪门沟, 中部有庙坡沟庙坡沟是多年雨水冲刷而成的自然沟,它将墓地分割成两部分, 墓群主要集中在庙坡沟东侧, 墓地面积, 东西约3多南北约2 30米 古墓分布稀疏, 小型墓数量多, 中型墓少 墓葬分布地区高低相差很多,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李峪青铜器的出土地金谷洞 (又称木瓜堰)位于坡顶, 近几年发现的几座墓则在坡底边沿地区。
在玻地上也能着到暴嘛出来的墓室的夯土层近几年, 我们先后发现和清理了三座东周墓葬, 它们是: 19 78 年 5 月清理的一座, 本文称为 1 号墓; 19 75 年 8 月29日发现的一座, 本文称为2 号墓; 19 75 年夏发现的一座, 本文称为 3 号墓1 号墓墓口距地表 30 厘米, 墓室为土扩竖穴,口大底小, 呈仰斗状墓口东西 , 、南北3 . 70 、深 3 米 墓底东西 3. 3 、 南北 2 . 3 米 因墓室建筑在沙土上, 边框倒塌十分严重, 故墓室口与底相差很大 方向为 75 填土为黄褐色花土 , 含有细砂颗粒, 土质松软, 夯土层不明显 墓口北部被一北魏墓打破, 在地表土下 60 厘米深,两墓犷才区分清楚 一号墓之墓犷整齐、清晰 葬具为一棺一榔, 梆长2 . 1、 宽 1. 4 米, 棺长 2 、宽 0. 8、 厚 0 . 1 米 棺榔都已腐朽成灰, 形制都是东大西小, 成梯形 棺内安放一具女性尸骨, 头在东, 葬式为俯身直肢葬 头部放置骨莽一枚, 腿部放置铜削一件 在榔内棺外卜还有一具未成年的殉葬人的尸骨, 葬式也为俯身直肢葬, 没有随葬器物随葬器物很少 骨莽斗赞伽U l) , 长 1厘米, 形似铁丁。
铜削 1(M八幻, 长 18 厘米,背稍向下弧, 刃残, 柄后有桅港形环2 号墓 - 一 、位于 1 号墓西北, 相距约有弓米左右墓室被雨水冲毁, 仅存东北部一角, 所以墓室的长、宽、深浅以及葬具、 尸骨等都木清楚 但, 一在我们这次清理过程中, 检到一件春秋晚期的铜戈 据群众反映, 此墓的随葬器物于19 7 , 年秋季由于雨水冲毁墓室而暴露出来,共 17 件, 目前都保存在大同博物馆 计有:( z) 铜鼎 l 件(MZ : l ) 通高2 0 、 口部直径 20 、足高 9 、耳高6 厘米敛口 , 深腹, 圆底, 兽蹄足, 附耳 , 有盖, 上有三环形纽器盖、第 8 期器腹各有两道宽弦纹, 盖、 肩、 腹部有精细的蟠馗纹 (图版肆, 1) 2 ) 铜盖豆 1:件 (MZ : 2 ) 下部残, 残高 2 口径 1 6 . 3 血未 ’口两侧有两‘个环雍耳 : 盖和腹部饰蟠馗纹 3) 铜戈2 件 可分二式, 均为中胡二穿I 式 (M Z : 3) :援长 14 、 胡长 12 、 内长7斗厘米, 内上有一穿n 式 (M Z :4 ): 援和胡长度和 I 式基本相向 援已锈蚀, 内后部近圆弧状, 上有方穿一, 圆穿一。
勺 铜剑 1 件( MZ :5) 有腊、无首, 茎作扁条状, 横截面呈菱形通长26. 7 、 茎长 5 、宽 3. 5 厘米 6) 石环 2 个 (MZ : 6、7) 大者环径为2 . 8 , 孔径 1 . 3 厘米, 小者环径为 1 . 8 、孔径 0 . 夕厘米5) 铜带钩 l 件(MZ : 8) 长7 厘米,头部饰餐餐纹7) 绿松石 41 个 有孔, 可穿连, 为装饰品其它还有蚌片一件 (MZ : 10) , 铜刀 1 件(M Z : 1 1) ,残铜饰二件 (入叮2 : 12 、 13) , 小铜片4 个(MZ : l 斗、 1.5 、 1_ 6 、 1 7) , 都已残破, 器形不明’ 一“户 、3 号墓位于 1 号墓和2 号墓的东北部相距约有2 米的断崖边, 是 19 7 5 年 8 月初由于雨水冲毁墓室, 被群众发现的 19 78 年春到该地 ,已经看不清墓室等遗迹了 目前, 所见到的出土铜器有六件: 鼠、匝、篡形器各一件, 现藏大同市博物馆; 壶、盘、剑各一件, 现藏浑源县文化馆 器物概述如下:( x) 壶 l 件 (M3 : I) 高 31 、 口径 1 0 、底径 12 厘米。
小口、细颈、鼓腹、矮圈足, 颈部有一对兽面衔环状耳腹饰绳络纹, 圈足饰一圈绚纹 口沿上锯有一个小三角口 , 似流,便于倾注酒或水2) 盘 l 件(M3 : 2 ) 直径 3 5 、高 11. 5厘米 浅盘, 折沿方唇, 高圈足, 兽形耳, 兽口衔盘沿 腹部饰一圈图案形的蟠螃纹, 其下饰一圈绚纹 盘内有两圈纹饰 外圈为三条鱼和三只凤鸟, 均匀相间 鱼有背鳍一, 腹鳍二 , 口微张, 身上有鳞一 凤鸟作跪立状 ,啄部粗大, 眼直视, 颈部有羽状纹3翅膀上饰瓦状回纹 内圈为三条聚成一团的龙纹, :首上有角, 足上有爪, 身上有鳞(图一, l 、 , 、6、夕、召)3) 篡形器 1件 _ (M3: 3) 缺盖, 高11 、 _ 口径 13 x 11 , 2 厘米 大口 , 呈椭圆形,鼓腹、有一周突棱, , 下收成圈形底, 高圈足,」肩部有孟对环形纽奋 器素面, 只环形纽上有贝纹,一 ’一一(D 鹰 1 件·(M引4) 高久3 、 口宽1_7厘米1 流短, 肩部有一周突校, 尾部有条状环形捉手, 平底, 素面一 、丫(匀 扁 (M3L :6) 已残碎, 器形不明的 剑 一 卜件(M3: 力 通长”.久茎长9 厘米。
茎作圆柱形, 上有两周凸起的圆箍首呈圆盘形, 向内凹:上有三圈弦纹错厚而宽, 饰简化的餐餐纹 剑的横截面呈菱形图;一, 3 、 钓、. 其它征集品· 一 二 ’ .19 63 年张额同志曾去李峪村墓地勘察,征集到八件铜器 ; 计有:(1 ) 盖豆 _1 件 残高 17 ·失 口径 17 , 5厘米 盖和器身都饰有图案形的蟠碘纹, 盖顶上之捉手, 四周有一圈蟠龙纹, 中间有密集的瓦纹, 两耳上有贝纹和绚索纹 (图一, 2;图二, 2)一巾) 篡形器 1 件 通高16 .4 、 口径 1 . 5x 17.4 厘米 有盖, 上有麻花纽四个, (现缺一) , 口沿为子母口 , 器身呈圆角长方形, 圈底, 下有喇叭状高圈足, 两侧有耳, 饰麻花纹鬓’一 ’ 、t福豁一揣赫耘一石志尸碧奇麟分一 ‘ 一哪嚎粼赚 . 」护口少以 口咽现硼比曲出纽以州~ . ,~ ,】塔麒龋鹦黔黝麒…了图二1 . 篮形器 2 . 盖豆5皿宋第 8 期器盖、器腹都饰有钩连云纹, 填以雷纹 (图二, l) ,( 3) 戈 2 件 分二式 I 式: 中胡二穿, 形式基本上同2 号墓 I 式戈援长 12、 胡残长 6、 内长 6. 公厘米。
n 式: 长胡三穿, 内有一穿, 已断为三截 援长 12 . 6 、 胡长 1叭内长7 厘米伪) 马衔 2 件 长均‘2 厘米约 剑 1‘件 通长 51 ‘3 、 茎长 1 . 6 厘米 茎为椭圆柱形, 窄腊, 剑身断为三截, 形式同M 3 : 5 6) 削 1 件 形式同 M l :2 残长8 . 4 厘米二、 关于李峪村铜器的时代李峪墓地出土青铜彝器十分丰富, 种类繁多, 对于这批彝器和同类型的青铜器的时代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 一日本梅原末治在《战国式铜器O研究》一书中定为战国时代;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简史》一第71 页定在春秋中叶以后; 邹衡同志在 《商周考古》第258 页将类似的唐山贾各庄第 18 号墓和第2 ”号墓出土铜器定在春琴晚期; 河北省的同志在《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净第46 页把这一类出土遗物定在春秋到战国时期, 大部分为战国; 安志敏先生在 《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中将贾各庄第 18 号墓和第28 号墓定在战国时代¹ 下面我们通过对李峪墓地出土青铜器之类型、纹饰等的分析, 以探求其时代第一, 2 号墓出土的鼎和长治分水岭第270 号墓中8 号鼎º , 侯马上马村第13 号墓m 式鼎À , l 夕64 年原平峙峪出土的鼎相同¼ 。
盖豆和洛阳中州路东周第三期墓葬第2 729 号墓出土的豆@器身相似, 但后者没有器身旁两个附耳 鼎和盖豆身上拍印的夔纹、蟠蜿纹、蟠馗纹都和侯马出土陶范上的花纹相一致¼ 也和侯马上马村第十三号墓鉴腹部、 m 式、 n 式鼎腹部花纹相一致¿ 剑同洛阳中州路第2 , 17 号墓n 式剑 伽2 7 17:31 )相似 1式戈和Ir 式戈同第 2月7号墓 IV式戈伽27 1大85 、 16 , ) 相似 À 在该报告中第2力 7 号墓时代定在战国初年, 但吉林大学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 12呼页等处, 认为是春秋中晚期的武器 我个人认为某些器物的发生发展是有着一段时间的奋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明显的变叱 ,一 主要是要看一个墓整个出土器物群归类, 和这些器物在某一个时期之多寡, 来区分它们的时代 因此综合上述各种情况, 2 号墓的时代应定在春秋中晚期较为合适第二, 3 号墓出土遗物:一1. 剑, 茎作圆柱形, 上有三周凸起的圆箍, 首呈圆盘形, 腊厚而宽 这些特征同原平峙峪村出土的吴王光(阶阎)剑相同À 吴王光在位时间是公元前乡世纪左右 同时该剑同洛阳中州路东周第三期第2 729 号墓W 式剑(M2729 : 2 0)@ 、陕西客省庄第 20 2 号墓铜剑 (K2 02 , 1幻、@ 唐山贾各庄第 16 号墓铜剑(墓 16 , 15)。
均相同 根报林寿晋先生在《东周式铜剑初论》一文中的统计, 这一类剑在洛阳中州路报告中, 第 l 村8 号墓和第2 729 号墓两件属春秋晚期,第27 24 号墓、 第2728 号墓二件属战国早期, 第 2斗17 号墓一件属战国中期 安徽寿县蔡侯墓、 毫县曹家岗各一件属春秋晚期 湖南长沙东郊第3 01、 3一6 号墓二件属春秋晚期, 第 22 0 , 2 16 ,260 , 313 , 315 , 3 1夕, 318 , 32 0 , 32 1 , 322 , 32 5 ,340 号等墓出土的十二件属战国早、中期 仰天湖第2 , 号墓一件、沙湖桥第 35 , 39 , 58 号墓的三件、 左家公山第巧 号墓的一件、 紫植铺第30 号慕的一件均属战国早、中期 陈家大山一件属春秋晚期, 二件属战国中期 湖北鄂城七里界一件属战国早、 中期0 从上述材料分析中可以看到, 这种类型的剑, 最早见于春秋中期, 非常罕见, 大量使用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的早、 中期 同时这件剑也和解放前李峪村墓地出土的吉日剑 (又称考 古少成剑)相同必 吉日剑上铭文字型肥胖, 应为春秋中、晚期, 不同于战国时期文字单线刻划类型。
(注: 关于吉日剑文字考证, 张领同志另有著文)2 . 壶, 壶身同战国早期的嗣子壶之壶身相近 兽面衔环耳、 绳络纹和圈足上的绚索纹也都是在战国早期常见的纹饰 容庚、张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