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pdf
55页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单、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姓名:李苏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指导教师:郑洪波20100501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单、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2单、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单、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硕士研究生:李苏义 导 师:郑洪波 教授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背背 景景 单相抑郁,即抑郁症,属于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障碍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退,对工作、生活失去兴趣等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以下简称双相抑郁)属于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二者有时难以鉴别,据Ghaemi[1]等报道约为 40%的双相障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会增加躁狂发作的风险及增加转为快速循环型的可能,会使临床用药变得更为复杂多数研究支持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考虑单、双相抑郁可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疾病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睡眠障碍是单相抑郁发病早期常见的的临床症状之一。
一些睡眠研究涉及到有关抑郁症病因学假设,但是机制并不清楚[2]目前精神障碍睡眠研究多集中在单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患者睡眠研究较少 情感障碍与睡眠呼吸紊乱关系尚不清楚,国内外相关报道不多,且不一致有调查显示:情感障碍病人中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机率明显增高,有研究发现低血氧饱和度与较高的抑郁评分有关,尤其是女性[3]但也有研究表明二者并无相关 多导睡眠仪检查,是指通过记录全夜睡眠过程中的脑电、肌电、呼吸、血氧等生理信号,经处理分析后得出有关睡眠结构、呼吸事件、血氧饱和度、鼾声、体位和心电图动态变化具体数据,是研究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紊乱的重要工具 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单、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3目目 的的 本研究通过对单、双相抑郁患者临床资料的采集,并对其进行多导睡眠仪检查,旨在对二者的临床特征、多导睡眠图脑电特征和情感障碍患者睡眠呼吸紊乱情况有所探索 方方 法法 对象:研究组:为 2008 年 12 月至 2010 年 4 月间来广州市脑科医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的患者 21 例 正常对照组:广州脑科医院自愿参加研究的志愿者 6 名 方法::1 焦虑及抑郁情绪严重程度评估:采用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定。
2 睡眠状况检查:采用多导睡眠仪进行整晚描记 3 主观睡眠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 统计::通过 SPSS13.0 建立数据库,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正态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 检验,非正态资料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 PSG 各指标与 HAMD、PSQI、HAMA 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的相关性、睡眠呼吸指标与 BMI、HAMD、HAMA 总分及因子分的相关性(α取0.05) 结结 果果 1 一般资料 研究组(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性别无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5);研究组(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年龄有显著性差异(t=2.286;P0.05) 2 临床资料 2.1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三组比较,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分及 HAMD 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 值见表;P0.05) 单相抑郁组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单、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4与双相抑郁组两组比较, HAMD 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有统计学差异 (t=2.293;P0.05) 。
2.2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三组比较,躯体性焦虑因子分有统计学差异(F=4.277; P0.05) 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相比,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因子分及 HAMA 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t 分别为:2.132、0.787、0.565;P>0.05) 2.3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三组比较,PSQI 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统计学差异(F 值见表;P0.05) 2.4 单相抑郁组中,HAMD 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 PSQI 睡眠质量因子分、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 0.172、0.712) ;HAMD 体重变化因子分与PSQI 睡眠质量因子分呈负相关(r 值为-0.169) 2.5 双相抑郁组中,HAMD 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日间功能障碍呈正相关(r 值为0.603) 3 多导睡眠图检查 3.1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包括单、双相抑郁组)在睡眠潜伏期(SL) 、睡眠效率(SE)、REM 睡眠时间、REM 睡眠潜伏期和 REM 睡眠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 Thera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between the depress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onset between unipolar depression group and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 (P0.05) 2Clinic characteristics: 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单、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 82.1As compared with the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the unipolar depression group demonstrat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somato scores,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gnition disturbance scores 、 day-night change 、 retarded scores 、 sleep disturbance scores 、hopelessness scores、HAMD total scor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in somato scores、cognition disturbance scores 、day-night change scores、retarded scores 、sleep disturbance scores、hopelessness scores、HAMD total score ,no differences in weight change scores. 2.2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depression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in somato scores, no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disturbance scores 、day-night change scores 、retarded scores、sleep disturbance scores、hopelessness scores、HAMD total sco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atization between the unipolar and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 . 2.3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depression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in PSQI.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in somato scores between the unipolar and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 . 2.4 Somato scores is significant with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daytime function , weight change scores is significant with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unipolar depression group. 2.5 Somato scores is significant with sleep daytime dysfunction in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 . 3 Polysomnogram: 3.1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 SL、 REM、 REM% 、 REML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7 小时”计 0 分, “6~7”计 1 分, “5~6”计 2 分,“85%计 0 分,75~84% 计 1 分,65~74%计 2 分,0.05);研究组(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年龄有显著性差异(t=2.286;P0.05) 。
2 临床特征 2.1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 HAMD 总分及因子分比较 表 1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 HAMD 总分及因子分比较 单相组 双相组 正常组 F P 焦虑/躯体化 8.00±1.00 8.63±2.62 0.50±0.5418.088 0.000** 体重变化 0.89±0.78 0.73±0.79 0.33±0.521.114 0.345 认识障碍 10.00±4.21 12.27±3.410.67±0.5225.530 0.000** 日夜变化 1.67±0.50 2.18±0.75 0.00±0.0029.855 0.000** 阻滞 4.44±1.13 4.73±2.00 0.00±0.0023.786 0.000** 睡眠障碍 3.22±1.09 2.45±1.29 0.67±0.5110.375 0.001** 绝望感 2.11±1.36 3.00±2.76 0.00±0.004.470 0.022* HAMD 总分 30.33±4.56 34.09±11.962.33±1.8631.913 0.000** 注:**表示 P0.05) 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相比,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有统计学差异 (t=2.564;P<0.05);认识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分及 HAMD 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
2.2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 HAMA 总分及因子分比较 表 3 单、双相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 HAMA 总分及因子分比较 单相抑郁组 双相抑郁组 正常组 F P 躯体性焦虑 9.11±7.83 7.72±6.89 0.33±0.52 4.277 0.026* 精神性焦虑 9.00±4.17 10.36±4.98 0.50±0.55 0.801 0.460 HAMA 总分 18.11±7.83 18.09±6.89 0.83±0.98 0.181 0.836 注:**表示 P0.05) 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两组相比,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及 HAMA 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t 分别为:2.132、0.787、0.565;P>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