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下历史重点《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doc
6页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1)实行: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7年)(1)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集体土地公有制)(3)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4)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历史巨变,使中国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人民公社(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4)核心:“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即:“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3)进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4)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5)意义: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专题启示: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制定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一定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发3、制定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专题训练: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观察小华设计的“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分别写出A、D两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2)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1958年、1959年、196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分别是:2亿吨、1.7亿吨、1.435亿吨,上述数据说明了什么突出问题?据此谈谈你对C阶段政策措施的看法4)从D阶段所采取的措施看,党和国家制度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1)①土地改革,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②C阶段政策措施没有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没有从农民的实际出发,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从D阶段所采取的措施看,党和国家制度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连年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