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老牛湾堡为例分析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特色及其保护利用策略.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261748654
  • 上传时间:2022-03-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6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老牛湾堡为例分析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特色及其保护利用策略1、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所、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朝廷从全国各地向边墙一线迁徙了大量军人、役人和匠人,经过多年修筑后就地落户生根,形成了许多军户,他们边戍守边生产,使长城沿线及口、关、堡、所等军事设施周边形成了许多繁荣的村、镇[1]明朝长城沿线常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堡”的说法,即先筑长城,之后在其沿线形成驻兵守卫的城堡作为戍守边关的屯兵城堡,军事与生活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建筑规整,明清时期成为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军政指挥中心2、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地理分布特点为加强长城的防御作用,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九镇包括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九边分段设防,各段墩台林立,堡寨密布,即所谓“一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十里一寨,二十里一堡”,明长城全线大、小关堡共有1000多个[2]山西的大同镇、山西镇位于九镇的核心地带,其军事管辖范围内军堡数量共有120多个。

      据明代《山西通志》记载,“大同镇边军堡有62个,小堡453个,墩台1640座;山西镇边军堡64个,屯垦堡有28个,墩台76座”[3]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的记载,官设堡寨,大同镇56座,山西镇69座[4]在地理分布上,外长城沿线的军堡分布于外长城的内侧,内长城沿线的军堡仍主要分布于内长城内侧,其外侧主要是等级较高的卫(所)级军事堡寨3、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要素3.1文化遗产研究的景观视角纵观国际上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其保护理念经历了从点上的文物保护到线性廊道的保护再到面上的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从自然和文化的单一保护到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过程[5]近几年,文化景观的理念备受重视,更强调文化遗产在空间、时间和文化要素上的协同,因此也更有利于整体再现历史上的人类社会发展面貌,赋予文化遗产以更深刻的人文意义,拓宽和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6]3.2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要素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形式,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景观要素向人们传递景观中包含的信息,而对于事物要素与结构的分析有利于更明确地认识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按照成一农的归类[7],我国传统聚落要素包括衙署、城墙、祭祀地、庙学、仓库、街道、居住区等,也可按类型归类为领域、边界、中心、结点。

      基于对凯文·林奇以及对吴良镛先生城镇设计要素研究成果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古代城图的绘制方法,军事堡寨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要素、边界(城墙)、骨架(道路)、建筑群以及标识景观五个方面4、典型实例分析——以晋北偏关县老牛湾堡为例4.1概况老牛湾堡地处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位于偏关县万家寨镇老牛湾村,毗邻黄河和长城(图1)《宁武府志注》将老牛湾堡的地理位置描述为“俯瞰黄河,外接套地,边陲要区也堡既立,移兵驻之”[9]老牛湾堡北距明长城一里,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城墙周长120丈,高3丈5尺,堡寨保存现状基本完好从明宣德四年至明嘉靖二十二年,偏关作为九镇之一,历时114年[10]老牛湾堡由于地处偏关镇陆路交通和黄河水运的交通枢纽之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清代,老牛湾堡依托黄河渡口和水运成为晋蒙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由于战火纷飞,老牛湾堡开始逐步衰落,之后随着同蒲铁路的开通,老牛湾堡的交通地位也逐步下降4.2老牛湾堡的景观特征分析(1)毗邻长城和黄河,和明长城唇齿相依,聚落本身和地理环境浑然天成,密不可分晋北明长城与沿线的军事堡寨大部分地处山峦峻岭之间,其营造选址、建筑格局、构筑物形制往往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相互因借、相得益彰,形成了人类创造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拥有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与人类文化景观。

      光绪《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在偏关县北六十里边墙起河曲之石梯隘,沿河而北,至关河口而入县境,至老牛湾面儿东折,为大边所始其堡在边南,隶偏关营出边为清水河厅界,有老牛沟,北达厅治,西临河套[11]这段记载文字说明了老牛湾堡和明长城的依附关系老牛湾堡三面环水,形似“牛头”伸入黄河,只有南面与青石梁逶迤相接而且老牛湾堡北部依托望河楼、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和长城边墙的防御功能相呼应由此可见,老牛湾堡与外围的地理环境、军事防御设施浑然一体,是明长城沿线大量军事堡寨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图2)2)城堡格局独特,城池规整,街巷和建筑布局自由灵活明长城沿线的军事堡寨一般都是由朝廷出资、依照中国古代“方形城制”基本模式进行的有规划的建造所有的军事堡寨都是为了防御而建,所以城墙、城门、城楼、望楼、炮台、垛口等防御性建筑是构成堡寨布局必需的景观要素这些景观要素界定了整个堡寨,形成了一个内向封闭、边界明确的领域[12]图1老牛湾堡的区位图[8]图3老牛湾堡周边的民居老牛湾堡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5800平方米堡城坐北朝南,由堡和瓮城两部分组成,只有南门一个出入口原四角均有角楼,现仅剩东北、东南两角残基,墙体大部分残存,外包条石大多已毁。

      从南门进入可以看到一座石砌影壁,堡内主要建筑包括观音庙和关帝庙,其他建筑为民居堡内地形高低起伏,有一条主要道路贯穿南北,建筑随地势布局较自由,但是皆坐北朝南3)石窑成为独具价值的乡土建筑军事堡寨的居住空间结构可以总结为房屋围合成院落、若干院落构成组团、多个组团构成堡寨从院落空间形态来看,合院和敞院是晋北明长城沿线堡寨聚落住宅的基本空间单元[13]老牛湾堡包括三个自然村,这三个村庄环老牛湾堡分布老牛湾堡的民居也形成于明代,就地取材,皆为石窑,冬暖夏凉,非常实用,和所处的地形环境浑然一体老牛湾堡整体地形高差较大,内部民居随坡就势,即采用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式布置房屋,是“敞院”的院落组织形式(图3)一般而言,敞院要实现水平方向上的相互联系,就必须沿统一的等高线蜿蜒布置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沿同一条道路进入不同的院落[13],空间的转折变化充满了趣味性4)道路及其他设施明长城沿线的山地型堡寨为了达到防御目的,街巷往往通过宽窄和坡度的变化、丁字路口的设置、尽端路的安排、街门过街楼的布置等方式,制造丰富多变的景观与迷惑莫测的路径;而对于平原性堡寨,其道路系统往往呈现出规则的几何化形态,如“田”“井”“王”字形或鱼骨状的道路系统。

      老牛湾堡周边的道路随坡就势,呈现出环状特点老牛湾堡内只有一条贯穿南北向的主街道,且由于三面环水,没有东西两门,所以堡内没有形成东西向的街道,堡内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平平仄仄,可以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图2老牛湾堡的平面格局图图4从北面远眺老牛湾堡及望河楼(5)标识景观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中采用的直交轴线经常与一种明显的中心结合在一起,并结合城池形式和城门方位,促成了聚落方向感和意象的形成标识景观通常位于聚落的中心区或其他重要位置上,同时标识景观是聚落场所的成因,是人们集聚的诱导体,应包括塔楼、寺庙、戏台等公共建筑以及城门,甚至还包括更小的要素,如水井、门、屏、路标等[14]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标识景观通常是城门、寺庙和戏台对于老牛湾而言,最重要的标识性景观是堡城北不远处的望河楼望河楼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4年),《偏关志》记载,“嘉靖二十三年巡抚曾铣于各要害处建置”[10]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加厚,使得望河楼兼有烽燧的功能,供战士瞭望敌情、避风遮雨、储存武器(图4)4.3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1994年,由于万家寨水利工程的建设,老牛湾堡村民在政府指引下迁往相距原址约900米的新村,目前老牛湾堡已经开发为景区。

      老牛湾堡保护与利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协调军事堡寨和明长城以及其他军事要素的保护关系;协调堡寨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堡寨保护和外围村落发展的关系图5老牛湾堡景观格局保护示意图4.4保护与利用目标研究老牛湾堡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研究明长城与老牛湾堡之间的历史空间关系及功能关系从文化景观保护的内涵出发,对老牛湾堡的整体格局以及景观要素实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将遗产保护和环境公平、脱贫致富等社会价值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历史性的转向4.5保护与利用策略4.5.1区域层面在区域层面,保护历史环境,凸显老牛湾堡的景观意象格局和景观要素,彰显历史军事城镇的区位和特色老牛湾堡毗邻明长城和黄河,周围地势险要,设防布局严密,古堡和周边地形地貌环境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在明代呈现出壁垒森严、蔚为壮观的景象在古堡的保护与利用中,应凸显“牛头”的整体格局,展现出依靠长城、黄河、堡寨、望河楼、烽火台等共同防御的长城整体防御体系,并通过保护规划予以落实,为今后堡寨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控制和引导作用老牛湾堡的景观意象格局浸透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文化内涵的关注中在对老牛湾堡历史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上,引用中国国画的美学观念和意境表达,通过塑造不同特色的景点,形成老牛湾堡边塞军堡的景观格局。

      清代偏关乡贡卢承业曾著诗咏《偏关十景》,其中一首就是关于老牛湾的:“关西形势若崤函,北塞天潢折向南岩戍飞楼悬壮剑,河翻浪雪点幽潭花飘蝶影惊鱼穴,风送涛声破鸟庵相接云峰传八阵,筹边人至把兵谈[10]保护与利用中以真实性和可读性为原则,采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将老牛湾堡与长城、黄河相互辉映的壮美呈现出来,并影射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与古渡文化之间的关联,形成一种历史语境与自然山水对话的景观意向在《偏关十景》的基础上,依据老牛湾堡的现状景观特色,可以提炼出“八景”,分别是峡谷观日、长城黄河、老牛镇河、塔楼望河、残垣夕照、天然石城、黄土生情、石窑相连,八景奠定了老牛湾堡宏观的山、水、城格局(图5);在中观层次上,以老牛湾堡的城墙范围为核心保护区,完整保护历史堡寨的形制及传统建筑群;在微观层次上,以代表性历史院落及其建筑空间为中心,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点的保护工作,最终形成完整的古村落空间布局保护体系4.5.2结构层面在结构层面,正确处理堡寨和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关系,构筑“互补型”的村落空间发展模式从2008年开始,老牛湾堡作为旅游点正式对外开放,并实行公司化运作该公司对老牛湾堡实行传统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堡内村民几乎全部迁出至不远处的新村。

      老牛湾堡是独特地理环境下的一处文化景观,古老的城墙、独特的石窑民居以及众多的庙宇成为其重要的景观要素,但是由于生产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百姓很难生活于此在这种情况下,将老牛湾堡作为风景资源加以利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型村庄,将会有利于堡寨的保护与利用同时新村和堡寨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新村是游客的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堡寨是景区,二者相互依托、功能相依,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4.5.3要素层面在要素层面,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激活文化潜能,形成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1)自然景观要素(山体景观要素、水体景观要素)位于山体环境中的长城、黄河、烽火台以及其他历史建筑(群),应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在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长城和黄河沿线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高度;在环境协调区内,严禁破坏山体和植被,并加强环境保护2)防御景观要素城墙的修复应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对已经风化和破损的城墙,应适当采取加固措施,严禁采用现代材料修复而造成原真性的破坏3)民居景观要素由于老牛湾堡村民在万家寨水利工程建设时已经搬迁,目前民居基本上闲置,不利于历史文化信息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